這一節課讓我明白,談到「流量」議題,第一個問題不是:如何獲得流量?而是,審視自己是否有『流量主權』。
這就像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這個時候是沒有主權可言的,更不要說在沒有「主權」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在沒有主權的時候,主要矛盾在獲得主權上,只有獲得主權和獨立,才有后續的經濟發展可言。對照中國發展史其實是1949年和1978年兩個節點。借此也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漫長、艱辛、艱難的過程。
「主權」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礎。獲得主權是一個漫長的系統構建的過程,喪失主權是輕而易舉的。
華杉老師講道:“要重建流量主權,首先就要我們改變財務的思維,就是不要投入產出比的思維。只要是人人都算得出來的,那肯定就是卡著你的脖子,到你沒利潤為止。他說,現在你說不清投入產出比,那財務部都不批預算給你,這個問題就大了,這就是公司的官僚化。哪個老板在他創業的時候知道投入產出比?如果都能知道的話,那所有的項目可行性報告都成了事實了。營銷是基于預期的投資,投資就是風險,投資的決策完全是靠個人的智慧。至于技術,那是大家都有的基礎資源。所以凡是投入產出可控、可計算的,就是全國人民都有的技能,你就一點優勢都沒有。作為一個經營者,一定要把風險擔過來,因為利潤和風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當你不要風險,你也就走向了死亡。”
華杉老師這段解讀給我帶來很深刻的啟發,讓我看見了「營銷」和『重建主權』的關鍵。
營銷說白了就是花錢,每個人都會花錢,但不同的點在于:如何把花出去錢變成投資。把花出去的錢變成「投資」的關鍵不在于花錢技術,而是投資決策背后的智慧。
首先第一個智慧是要認識到『營銷是基于預期的投資』,也就是說「花錢」是一個投資的行為,「花錢」這件事有風險,且是兩面的。一面是風險,另一面是收益。想要獲得利潤不是靠不花錢或省錢,而是靠會花錢,把花出去的錢變成投資,儲蓄起來,通過時間的積累既能獲得收益,存久了還能貼現,這是華杉老師在前面「品牌資產」部分講的理念。
這里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風險」是一個事實,凡事皆有風險。這是華杉老師前文講到:“風險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是現實,這是人生,而消費者懂得這個道理。”
我在這里意識到,其實自己過去并不懂得這個道理,所有行為都在無意識地規避「風險」,也就是選擇“確定性的”、“可預測的”、“看得見”的選項,通過這樣的行為選擇規避『風險』。這既讓我想到,人性是厭惡風險的,追求確定性的;又也讓我明白,只有接受并正視『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才能降低『風險』。因為,選擇“確定性”選項的背后意味著:人人都看得見、算得出,是人多的、擁擠的、內卷的地方,同時也會被卡脖子,這是「主權喪失」的表現。
關于「主權」議題,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這個道理都是通用的:發展的前提是獲得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