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生命的盡頭是死亡,那為什么還要來這個世界。
我在想我會怎么回答——我也沒有辦法決定要不要來啊,來都來了,就只能好好體驗這個世界。不管好的壞的,世界贈予我的,我贈予這個世界……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感謝上帝創造了四季,感謝春風,感謝夏雨,感謝落葉,感謝飄雪,感謝世界上一切都靈性的東西,是你們給了我們插了幻想的羽翼,讓我們的生活因為你們的存在而光彩。
不管上帝存不存在,我們能有生來就擁有的這些,不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嘛。
當然生活中也有困難和意外,會帶來痛苦和糾結。大腦第一訴求就是追尋快樂——我想要幸福,要快樂,要自由。小孩子才會相信這么簡單的謊言,經過歲月磨礪的生命,才會知道痛苦是無法避免的。幸福是痛苦管理,要觀察自己,積極主動做功,或許就可以選擇承受怎樣的痛苦,不陷于欲望的牢籠。
事情總歸會有變成亂麻的風險,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
熵是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熵是系統混亂度的量度。其物理意義是:一個孤立系統的自發過程總是朝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即從有序走向無序。
生命也是這樣,會越來越沉重,會脫離掌控……
不要害怕啊,正如我們一無所知地來到了這個世界,面對困難也有一點迎頭而上的勇氣吧。
毛澤東說了,積極的想辦法,才會有辦法,只有相信,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
也不用焦慮,想著摁滅一切問題。小孩成績,年收入……向外看永遠沒有好的時候,或者想退一步,看似不在乎地說,只要達到正常平均水平就好了嘛。
毛姆曾經這樣說:“所謂正常其實是最罕見的。正常其實是一種理想。是人們根據人性的共性編排出來一幅畫。要想把這些人類共性在一個人身上找到實在太難了。”
什么都要求正常……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尋找,找到的不是正常人,而是一個空心人。
所以向內看,關注自己,安撫自己,供奉自己。
我家小朋友上小學就讓人很頭痛,經常被說怎么能那樣,你能不能正常一點。有一次她因為磨蹭,被當時數學錢老師擦掉過整個試卷,然后重新做一遍。
我還記得錢老師說,當老師就是會遇到許多問題,還不斷發現新的問題,有問題就解決問題嘛。
現在我都不怎么管她的作業考試了。因為發現正是因為向外看,跟世界的主流價值觀比較,要成績好,要工作好,這樣矛盾就激發了,問題也被夸大了。搞得我們現在就沒法好好的生活,一點都得不償失。各種邪念和罪孽便占據了我們的生活,世界的惡與生活的悲劇性就是由此而來。這句話是引用列夫·托爾斯泰的《托爾斯泰談幸福》
毛選中也說,一個矛盾克服了,又一個矛盾就會產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總有矛盾存在,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最終要經歷許多,然后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最舒適的相處方式。
觀察自己,保護自己,抵御熵增,梳理生活,吃喜歡的東西,做有趣的事情,感受生命的美好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