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收到扎堆年會小組發布的議程安排,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終于有機會聆聽諸多大咖的分享,憂的卻是備注上強調的一旦選擇了場次就不能更改。我像選擇困難癥那樣挑了很久,終于選了王瑛老師的“引導在組織中實踐分享”。作為引導入門者,我確實需要借鑒一些實用案例。
當天的分享干貨滿滿,有很多Aha moments帶來的新洞察,特別是首次了解的Appreciative Inquiry(欣賞式探詢)。在我聽王瑛老師用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欣賞式探尋的4D模型時,很自然而然地就連接到了之前所學的教練技術。
先來了解下什么是AI,什么是4D?
此AI非彼AI。欣賞式探詢是一種以話題為基礎的匯談方法,搜尋組織內以及其他相關群體中具有優勢、最好最美的一面,由此實現個人與群體、成員與組織的共同發展。
作為支撐AI的邏輯結構,4D模型指的是Discovery(發現)-Dream(夢想)-Design(設計)-Destiny(實現)四個階段。和教練一樣,這是一個能夠激發內在動力的工具。
Discovery# 一切,從肯定開始
也許是因為東方文化比較含蓄,也許是怕表揚多了容易驕傲,在中國人的習慣里,我們總習以為常地以“非贊美”為主,有時就變成了“否定”和“指責”。這些“否定”和“指責”,令我們自己也不由自主地積聚了壓力和負面情緒,從而產生懷疑。可如果缺乏相信的力量,如何談及同舟共濟?
在這一階段,引導師會通過讓參與者們回顧過往的成功、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歸納出團隊中最寶貴的特質。這很像是教練里的自我發現,面向未來,更多以正向的、積極的心態,來開啟一個對話。
Dream# 為什么成功畫面(愿景)那么重要?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困難上時,往往都會強調并放大了困難,感到沮喪、害怕和擔憂,然后就打了退堂鼓。可如果我們聚焦目標,并放大成果,又會變得怎樣呢?
在這一階段,引導師會邀請Sponsor說明未來的愿景,團隊的目標,邀請大家思考,我們已經擁有的那么多寶貴特質,在我們朝向未來愿景目標時,能起到怎樣的推進作用?然后再邀請大家思考,面向未來的目標,“我”在做什么?“我”會做什么?通過優勢發現和目標連接,出現借口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參與者們會因為發現了自己和團隊的優勢而變得充滿自信,也會因為探索到自己和團隊共同的美好愿景而躊躇滿志。
這一步,很像是教練里邏輯層次的高邏輯部分。
Design & Destiny#一個小小的推進,通向精進之旅
有了高邏輯,自然還要轉換成低邏輯的行動計劃。在這一階段,引導師通過漫游掛圖、開放空間、互賴矩陣等發散工具,根據不同部門(人員)設立不同的小目標,思考在自己可控范圍內的第一步推進是什么?這讓我想到了在教練提問技術里,我們常會用到的一個問題,“你愿意為此而付諸的第一個改變是什么呢?”區分優先要務,使用換位思考,一些不同的聲音和想法非但不是障礙,更可能成為新想法的來源。
Destiny階段更像是在工作坊后期的即時跟進,制造一些“行動”的復現率——發送感謝信給參與者,感恩所有人的貢獻,制作一些簡易看板,將行動計劃落實到小組/個人,甚至可以將階段性成果逐步呈現,給予團隊更多的信心。
寫到這里,我想起以前讀書時,我的班主任曾說過,你要記得,高考時你的成績不是從150分往下減,而是從0分往上加,所以每做一道題,都要有拿分的意圖。AI的過程,同樣也是做加法的過程。從Discovery開始,我們找的就是優勢和贊賞;在Dream階段,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成功畫面;思考要落地的Action,我們不執念于借口,而是從可控的一小步開始逐步推進,最后才是Destiny持續實現。
由此看來,欣賞式探尋更像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回到年會第二天下午OST的一個話題欄,“我們在企業內部可以踐行引導嗎?”
“可以,但是沒什么機會啊,管理層也不太了解引導。”(YES…But)
錯了,正確的回復應該是,“可以,并且我們需要主動創造機會,證明引導的群策群力,可以讓團隊的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的能量,正在被發揮。”(YES…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