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職業病”的理解,都有不同有人覺得是習慣性、反復出現的行為,有人會發展到的具體的疾病。
這一次,了解了5個心理咨詢師談談他們眼中,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病。
化名:文淵
心理咨詢師,從業時間六年
“痔瘡和發胖算嗎?”
高強度工作,會有健康隱患。心理咨詢需要全神灌注的工作狀態,勞動強度大,所以一般每天的工作量都超過4小節,人就會很容易覺得疲勞,很累。
絕不是大眾所認為的,坐在那里和人聊聊天,很賺錢。
再加上中國的執業環境還比較原生態,所以精力還要被不斷地學習、督導所占用。
所以,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對身體和精力都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比如痔瘡,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心理咨詢不只是和來訪者的一小時,寫記錄,督導,翻譯,閱讀,學習,都是坐著的,平均一天加上開車,15、6小時都是坐著的。雖然現在很多轉為線上咨詢,但基本專職很多心理咨詢師依然坐在電腦旁回復來訪者信息。
推薦心理咨詢師們用硬質椅子,不然還會有患腰椎病、頸椎病的可能,還很有可能會發胖。
“朋友和同學,有心理問題都想咨詢你。”
同學、朋友都知道你是做心理咨詢的,但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所以,當他們周圍的人,甚至是自己遇到心理問題時,都會想到來找你。
這常常讓我陷入兩難之中,介紹他去收費咨詢,他會覺得你不就是咨詢師嗎,為什么還轉給別人,是不是不想幫我等等。自己想幫呢,又是倫理問題和關系的沖突,也無法進入到咨訪關系中。
在煎熬了很長時間后,我學會的方法是讓當事人直接聯系我,我會直接給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并做一些心理教育的工作。如果他需要進行心理治療,我也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咨詢師或者心理醫生。
但是現在仍然有些“職業病”的感覺,一有朋友和我說感覺自己心理有問題,我就神經緊張。這種關系比純粹的來訪者還難處理。
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分清咨詢工作狀態與生活狀態。雖然心理咨詢的很多技術方法和態度也與生活有關。但還是要把這些部分和現實生活區分開來。
比如,我是以一個了解專業知識的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并非心理咨詢專業的朋友們。
我個人認為,心理咨詢師們最常“患上”的職業病——容易抑郁。”
一方面,抑郁或焦慮,本來就是咨詢師的個人特質之一。我觀察下來,發現大多數咨詢師都有一些這樣的特質。也有可能是自己從事咨詢行業的動機之一。
另一方面,咨詢師自己和來訪者一樣,需要去穿越從陽光到陰暗的人性所有面。隨著關系深入,你會發現心理咨詢師所能做的除了“幸存”下來,能為來訪者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這時不時會讓人感覺到無望。
這也許也是咨詢師也需要去個人分析、去熟悉自己的原因吧。
也會很難正常交友,很多社會問題都會想一想再說話。
化名:F
婚姻家庭咨詢師,在讀心理學碩士
“心理咨詢師要學會,怎么去幫自己設置健康邊界”
當遇到親友情況糟糕、陷入困境時,我會情不自禁地想去幫忙。
我覺得大部分心理咨詢師,都是有這樣想要幫助人、控制不住想要幫助人的心,才會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
成為心理咨詢師后,不僅想幫助人,還有了能夠幫助他人的能力。
但我知道想要幫助別人,不能強加到別人身上。不管自己多么想幫助別人,但是,生活還是別人自己的。就像是你有一個面包,但是別人吃了會過敏,你也不能硬把這個面包塞到別人嘴里吧?
幫助他人固然是好,但是選擇權是別人的,要給他這個選擇權。
有更加敏銳的雙眼,有犀利的洞察力。
從事心理咨詢其實給我帶來,更多的是好處。能讓我不帶價值判斷,尊重多樣性的文化,更加愿意去探索多樣性。
比如,我很喜歡一個人旅游,在旅行中我喜歡和陌生人聊天,了解當地人。
一個人去餐廳吃飯時,我喜歡觀察其他人。我發現通常都是兩個人去餐廳吃飯,我的大腦CPU就自動開始分析他們的行為舉止和一些背景聲音
——這一對是同事,這一對是結婚多年的夫妻,這一對剛開始談戀愛,這一對是第一次約會。
在我與別人約會時,我的大腦總是轉得很快,能夠很快分析出一些東西。也是因為如此,常常第一次約會后,就不再見第二次了。這樣一來我約會過很多人,但還沒找到真正合適我的人,感覺就能難找到了。
我一般只分析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不會去分析朋友。我也曾對我的朋友說,我是你們的朋友,可以幫助你們,但我不是你們的心理咨詢師,如果你們有心理問題,我會推薦別的心理咨詢師給你們。
能夠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有一次,我在旅行過程中有兩個托運行李不見了。我就去找工作人員,循循善誘,我說:“出來玩,行李不見了,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對嗎?”我這樣說,工作人員就很能理解,立馬幫我處理問題。
我還常常在遇到一些生氣投訴的事情時,給客服打電話,然后我總會在最后加一句:“我知道我現在聽上去很生氣,但是我希望你能理解,我不是針對你個人,我是針對這樣的事情。”
這樣反過來安慰客服,都能取得客服的理解,也很快幫助我解決困難。
最經常“患上”的職業病,可能是難以劃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咨詢師會一直想怎么去幫助人。尤其是新手,沒有經驗,不能很好地劃分界限,把工作帶到了生活中,就影響了生活。
心理咨詢師應該學會,怎么去幫助自己設置健康的邊界(Health Boundary)。
需要知道在來接受咨詢前,來訪者的生活在進行,而在他們離開咨詢室之后,他們的生活仍然繼續在進行。來訪者的生活最后還是要靠自己改變,而不是由咨詢師去改變。因為如果來訪者拒絕變化,那么改變就不會發生。
我認為這不是個職業病,應該是個職業習慣,關心來訪者不是錯,要學會設置界限,提醒自己保持適度的、健康的個人界限。
化名:S
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不同流派的咨詢師,職業病可能還不太一樣。”
聊天的過程中,喜歡夾帶心理學專業名詞。
特別是和同行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比如說,我會對朋友說,我覺得你是一個特別好的客體,你真的是很抱持,可以深度共情我等等。有時候,就是第一反應,好像只有那個詞匯更能準確表達我的意思。
漸漸地,我覺得還是和心理學專業人士聊天更加愉快。
和別人聊天,有時候也會冒出來:“你這行為還挺強迫的,我覺得你有點強迫性重復。”別人也是沒辦法理解的。
另外,因為同學、同事都是學習心理學的,朋友圈子也相對窄了一些。
不同流派的咨詢師,職業病可能還不太一樣。
我學SFBT(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其中"百分比思維"是一個核心的理念。
在生活中,我會經常采用打分工具。在對方表達意思不明朗的情況下,我都會用打分的形式具體化問題,更具體地理解。
"百分比思維"已經內化成我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在生活中很頻繁地出現。思考問題不再是簡單的兩極思維,不是有或沒有、是或不是,而是把問題當作在一個連續譜上,思考它處于哪個位置。
我認為,精神分析流派可能在和人相處時,更多地分析潛意識的動機、防御機制及一個人的早年經歷等。CBT(認知行為治療),可能和人相處時,會更關注別人不合理的自動思維、核心信念等。
在與人交流時,經常會使用反移情作為工具。
雖然不是在咨詢情境下,但是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感受,基本就能了解對方是什么樣的人。
心理咨詢師比別人更敏銳、更能覺察。因為心理咨詢師能夠分清楚反移情,能夠幫助咨詢師更好地了解一個人。
我們的感受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自己的投射,和早年的經歷和早年重要他人的互動有關;另一種是我們的反移情,會假設。
因為咨詢師會做自我體驗,所以自己的問題解決的比較好,比較能清空,那么咨詢師的感受不是投射,我們基本上就可以說是因為來訪者帶來的。
如果是沒有接觸過心理學的普通人,就沒有辦法區分是自己早年經歷的投射,還是由他人帶來的。
化名:W
私人執業心理咨詢師,從業5年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培訓講師
“用力過度:
對內過度探索自我,對外過度解釋他人。”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詢師,職業病可能是會過度用力。
首先,對內過度探索自我。
很多新人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聯想,或者有的會堅持記錄夢境好幾年,沉迷于解析夢境。
新手咨詢師常常自我挖掘,不停覺察自己當下是什么感覺,甚至有的人24個小時都在自我分析。
這樣很容易造成新手咨詢師沉溺過去,沉溺于一大堆解釋,消耗咨詢師大部分的能量,而導致生活停滯。
很多人能夠知道自己是誰,了解自己,但是沒有力量去改變自己,太過沉迷于自我分析反而會限制自己前進。
這種職業病現象,常常發生在新手咨詢師的身上。
對于過去,他們無奈自己沒有能力變得很好,也抱怨在自己沒有能力時父母沒有幫忙處理好。對于未來,他們又擔心以后能不能處理好,又害怕同樣的問題會不會再次發生。
新手咨詢師帶著這樣的無奈與恐懼,迫切希望自己一定要變得更好,故而導致用力過猛。
要知道,這樣的職業病是一個慢慢削弱的過程,從一開始不放過自己,自我束縛,再到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直到自我解放。漸漸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明白理想的父母其實是一個愿望,可以被解釋,但是永遠不會被滿足。其實我們是自己的導演,原生家庭只是為我們搭造了一個舞臺,我們自己在上面上演喜怒哀樂。生活經驗是一種材料,而生活不是材料的本身,它是一個累積的過程。
過去的經歷教會我們什么事情會導致什么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會變成一種預警,與我們的情緒、情感聯系起來。或許很久以后,我們會忘記那些事情。但是我們會有感覺,情緒能把現在和過去聯系起來,我們可以覺察這種感覺讓自己想起了什么事。
我們可以覺察過去我是如何經歷這些事情,現在和過去有什么不一樣,過去可能只有一種方法,現在有十種方法。我們現在完全有余力去處理問題,有了掌控權,我們就有了選擇。
我們與原生家庭分離,與過去分離,其實是哀傷的。但是,我們也要有能力放下,有能力活在當下,才有能力去建造未來。不經歷接受現實的無奈,就不能超越自己,也無法獲得力量,也無法傳遞給來訪者生活的力量。學會放下,學會寬容。
建議心理咨詢師可以保持一定覺察,找到自己的咨詢師,去做自我體驗,成為一個容器,越大程度地處理自己地問題,能留給來訪者的空間越大,而來訪者也越自由。
其次,對外喜歡過度解釋他人。
這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當咨詢師自我建設很好,能夠妥善處理自己的事情時,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單刀直入地分析他人。就像是在做一臺手術,他能夠準確找到病根,在手術中下刀精準,但是,他沒有縫合的力量,這就會讓那個人更加痛苦。
第二種當咨詢師自己都沒處理好時,用自己的價值體系去解讀他人。對方說了一句話,然后咨詢師是這樣的理解,再用自己不一定的價值系統去分析,給出自己的解釋,嚴重地擾亂他人。
有時,可能咨詢師會將自己對他人的解析在腦袋里留存,這樣做比直接解析好很多,但是之后的行為也可能會基于得出的解析而受到影響。
在咨詢室里,心理咨詢師的思維應該更加貼近來訪者。其實,我們并不懂得來訪者的系統和語言。更好的做法,就是去澄清這個過程。比如有人提及“同志”,我就會問清楚:“你說的同志到底是指你的伙伴還是指你的同性伴侶呢?”
而如果是跟朋友相處的話,試著帶著比較空的心,謙卑的態度,像是不認識他的狀態。不要太過自信地以為是自己的朋友,就很熟悉很了解,而自己的理解力也很好。如果帶有覺察的話,就試著去把自己的感受告訴朋友。
比如有的男生和女生在戀愛過程中,女生常常沖著男生發脾氣你剛剛說話讓我不舒服。這時也需要講清楚,不是你說話讓我不舒服而是你說的話讓我感受到了什么具體不舒服的情緒。
精分里有一句話,是說,不帶抱持的分析是耍流氓。因為人和人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個代溝,不要有先入為主、假設性的東西去提前判斷。切忌過分自戀地以為自己身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經過2、3級考試,學了那么多,有許多專業知識,就能夠完全地解析他人。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現在的樣子一定是過去造成的。一定是過去在同一問題上所學會的處理方式不適用了,那么我們就要去探索過去的方式是什么、是怎么被建立起來的、為什么方法不再適用。
但精神分析并不是一定要去了解所有來訪者從出生到現在的全部經歷,而是關注來訪者現在的困境,在必要時去更好地了解過去,這樣才能推進未來。
化名:耀治(化名)
心理咨詢師,七年從業經驗
“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孤獨的職業”
心理咨詢師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表現更二。
表達情緒更加直接,高興就是高興,生氣就是生氣,就像孩童的狀態。這是修通自我的階段性的產物,學會了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心理咨詢師都比較宅。
喜歡獨處,自己的內心世界很豐富。據我觀察,很多心理咨詢師都會選擇養貓,在家養個寵物玩,而貓不粘人,依賴度也比較好。
心理咨詢師在生活中會更加敏感,更擅長從個體的微觀世界去體會周遭的關系。
比如在看電影時,能體驗到更多維度的東西,我有時候會寫一些心理學的電影影評。
就像之前的那部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就很有感覺。大多人會認為這是講戰爭與和平。我卻從中體會到,當一個人不被當作真實的人而是符號時,真的很難受。在如今的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是一個符號的存在,比如好學生、有錢人、好媽媽等。
心理咨詢師永遠在學習。
不管咨詢師是什么資歷,都要不停地自我體驗、接受督導。有時我們會自嘲,說自己是“學習型人格障礙。”
我們這樣的癥狀有“輕重”之分,“嚴重”的會去國外接受心理咨詢專業訓練,“輕一點的”就自己在家看看書,學習學習。
我們這一行沒有靠吃老本活下來的,都要靠自己去學習,僅僅通過二、三級心理咨詢考試而不繼續學習,就是放棄發展。
對于這樣的職業病,這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我自己覺得挺無奈的,畢竟人都是想休息、想好玩的,但是看到大家都一樣,其他咨詢師都在努力堅持,所以對這學習的過程也感到很享受。
這也是好事,是心理咨詢行業前進的動力。
心理咨詢師,還存在“群體性躁狂現象”。
就是當心理咨詢師群體聚會時,大家都玩得很瘋,跳舞也跳得很瘋,講一些行業黑話,拍稀奇古怪的照片。我們常常開玩笑說這是本我爆發。
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孤獨的職業。平時都是一對一地和當事人或者督導師見面,中午一個人吃飯,咨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只能跟督導講,不像普通工作一樣是團隊合作。
心理咨詢師承受著太多無力感,甚至有時咨詢過程中當事人的改變,和咨詢師都沒有關系。
然而,當咨詢師群體聚會時,就能看到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有很強烈的認同感,而心理咨詢師大多都是包容和理解的人,所以在這個環境下,心理咨詢師就比較容易“釋放本我”。
大眾一般覺得心理咨詢師是理智的,所以可能從他們的角度,我們這也算是病吧。
討論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病,能夠這樣放到公眾視線里去談這件事,其實是一件好事。
對于來訪者而言,來訪者在面對新手咨詢師時可能會警覺一些,來訪者明白新手咨詢師可能會犯的錯誤,會自我保護。
對于新手咨詢師而言,知道自己今后可能會過度用力,在入行后也能夠時常覺察自己是不是解釋比以前多了,對父母也要批判了。可以減少焦慮,進行預防,這樣很有指導性的意義。
你們眼中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病,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