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恩小希。
沉寂二十年,刀郎用一首新歌《羅剎海市》炸翻了華語樂壇。
不過這把“火”燒得有些詭異。
歌曲走紅的同時,網友開始對歌詞大肆解讀,娛樂圈一樁樁陳年舊案也翻了出來。
大概就年當年樂壇上那波有頭有臉的人物,對刀郎爆紅的歌曲進行過一些“文藝批評”。
其中還有不少謠言。
然后網友們“樸素的正義感”爆棚,紛紛跑到那英汪峰等人的社交賬號上,冷嘲熱諷。
簡直是十年難遇的互聯網奇觀。
01
“那馬戶不知道他是頭驢,那又鳥不知道他是只雞……”——刀郎《羅剎海市》。
歌詞里“驢”啊“雞”啊,“未曾開言先轉腚”啊,“勾欄從來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等等,都讓網友們產生了很多聯想,仿佛是在指桑罵槐。
原歌詞中爭議且對應的句子:
“馬戶愛聽那又鳥的曲,三更的草雞打鳴當司辰,半扇門眉上表真情意,他紅苗翅那個黑畫皮,綠繡雞冠金鑲蹄,可是那從來煤蛋生來就黑呀,不管你咋樣洗呀,那也是個臟東西……”
網友對這段歌詞的解釋為:
那又鳥(那英)、茍茍營(浙江臺)、一丘貉(汪峰)、公公好威名(高曉松)、三孔鼻(楊坤)、人未言先轉錠(好聲音)、半山門楣(指那英)。
尤其是“未曾開言先轉腚”這句,還沒說話先轉椅子,這不是《**好聲音》的經典環節嗎?
此外還有“不管你咋樣洗呀那也是個臟東西”更被稱為是神來之筆。
斗膽用大白話翻譯一下就是:
從前有個地方,那里有個音樂圈
那圈里有一丘之貉,每天蠅營狗茍
為首的人叫“馬戶”
在圈里可以呼風喚雨
她長得倒是不咋樣
就知道拉幫結派,以導師的名義指點下一代
“馬戶”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一只“驢”
就像“又鳥”也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雞”還以為自己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鳥
有個符合大眾正常審美的小伙兒誤入了這個圈
才發現這里美丑顛倒
驢愛聽雞唱歌
雞也覺得自己是個人物
圈里人互相捧臭腳 把鞋拔子當如意
卻不知道你捧得再高
也不過就是個煤球
怎么洗都是個臟東西。
讓人感到痛快淋漓的同時,又不由想起昔日的歌壇恩怨,難免進行豐富解讀。
《羅剎海市》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這篇故事的情節很簡單:
話說中國兩萬六千里之外有個羅剎國。某日,一位叫馬驥的中原人去羅剎國經商。
他發現羅剎國人長得都奇形怪狀,且以丑為美,以丑選官。
在這個美丑顛倒的地方,人人對長相俊美的馬驥避之不及。
后來馬驥把臉涂得漆黑,大家反而交口稱贊,該國國王還因其“貌美”封他為官……
《羅剎海市》非常之魔性在于,盡管“羅剎國人長得都奇形怪狀,長相越不像人,但卻越能占據高位。
整天嘴上一套,背地一套,臉部看上去也是極其扭曲的,正應了那句“不管你咋樣洗呀,那也是個臟東西”。
反而是長相越是像人的,卻越活在了社會的最底層。
往上歌舞升平,往下底層悲苦。
歌詞映射現實生活,文化人罵人不帶臟字,卻比誰都狠。這就是歌曲的精髓之處。
原以為刀郎封刀了,沒想到他一直在磨刀。
這哪里是《羅剎海市》,分明就是《刀郎復仇記》啊。
此曲一出,刀郎簡直堪稱樂壇周樹人,當代蒲松齡。
更有網友打出神評論:“坤無言,峰無語,那無聲,松無影……
02
那刀郎是怎么跟那英等人結上這等仇怨的呢?
2004年,刀郎憑借專輯《2002年的第一場雪》橫空出世,在沒有任何宣發且網絡也不發達的情況下,光是正版就賣出了270萬張,加上盜版據說有1000萬張,銷量力壓周杰倫。
刀郎那個時候有多火?
那英一句話說破了“我們加起來賣唱片都賣不過他?!?/i>
千禧年初,以刀郎為首的一批歌手,得益于世紀初大眾傳媒的勃興,互聯網的普及,手機彩鈴業務的繁榮,以及音樂制作門檻的降低等因素,即使是橫空出世,也能迅速成為大眾偶像。
他們的歌形態各異,不能一概而論,但共性是旋律簡單悅耳,歌詞通俗直白,編曲制作較為粗糙,但又有強烈的洗腦上頭效果。
《老鼠愛大米》《你是我的玫瑰花》《愛情買賣》《兩只蝴蝶》《丁香花》《香水有毒》……全國男女老少,多少都會唱兩句。
刀郎之火,就在于他首先讓眾人意識到了“草根歌手”這個行當,并且帶紅了民歌通俗化的“神曲”創作思路,同時讓底層音樂審美需求被主流社會注意。
2010年,中國內地評選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歌手。
刀郎毫無疑問的,位居其中。
但當時的評委主席那英卻對刀郎歌曲完全看不上——“刀郎的音樂不具備審美觀點,雖然我們所有人的唱片銷量都賣不過他,但這個評選不能只看銷量?!?/i>
于是,那英動用了一票否決權,將刀郎踢出了十大歌手評選的榜單。
其他歌手--楊坤曾反問記者:“他有音樂嗎?你認為他那是音樂嗎?”
汪峰則說刀郎現象是流行音樂的悲哀;
高曉松表示刀郎的專輯自己會扔進垃圾桶,他的爆紅是士大夫階層的失敗。
好巧不巧的是,這幾位后來都成了《中國好聲音》的導師,給人一種抱團聯合打壓刀郎的印象。
甚至有人把刀郎一度退圈的原因,都歸結于他們。
于是這次解讀者認為,刀郎的新歌是在反擊,連某句歌詞對應的是哪一位,都關聯出來了。
它不僅讓網友重新思考那英對刀郎的評價是否有失公允,還讓人們對《好聲音》乃至整個文藝圈的權力結構再起質疑。
于是擴大“審查”想起了郭德綱與周立波的紛爭,又牽連到曹云金的“反出師門”,進而認為曹云金想漲工資沒啥問題,王惠噗通往曹云金面前一跪才是道德綁架……
眼下,那英、楊坤、汪峰、高曉松的社交媒體評論區均已被攻占,都是“你我本無緣,全靠羅剎海”。
就連被余波卷入的郭德綱也關閉了評論區。金子倒是湊熱鬧不嫌事兒大,在直播間來了現掛翻唱《羅剎海市》。
只不知他是為前師父被主流相聲界打壓鳴不平,還是為自己的勞資矛盾擊鼓鳴冤了。
但這種解讀真的是刀郎的本意嗎?
說復仇~那你就低估了他的格局、見識、文化底蘊了。
某種程度上,這首歌具有普世意義,每個人都能對號入座,不針對個人。
起碼歌詞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只是在講一個《聊齋志異》里的故事,并在故事上做了一些情緒抒發,諷刺了社會上顛倒黑白、美丑不分、不知廉恥、扭曲粉飾的魔幻現象罷了。
它可以指向娛樂圈,也可以指向全社會。
03
本質上,《羅剎海市》能掀起如此風浪,背后是一場大眾對于高高在上精英話語權的顛覆與革命。
網評四大惡人幫和刀郎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觀眾日益增長的話語權需求,同落后的貴圈傲慢態度之間的矛盾。
讓網友們憤怒的,其實也并非那英們對于刀郎“審美觀點”的不認可,大家反感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掌握了話語權的人,對于底層敘事的傲慢和無禮。
說白了,大家看熱鬧,主要是討厭所謂的“主流音樂”,討厭所謂的“權威”,討厭高高在上的品頭論足和自以為是。
也契合了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主流的精英敘事早已被拉下神壇,取而代之的是大眾文化的流行。
你我皆凡人。俗人一個。你可以說他沒有意有所指。但是不妨礙網友的解讀。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壘塊。
并不是刀郎去復仇。而是萬千網友,去向那些符號表達自己的不滿:
別老是給人高人一等的感覺,大家就是要幫那,楊,汪錨定自己的位置——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藝術,藝術沒有好壞之分,它們都有自己的受眾。
藝術不應該只是曲高和寡,作品能夠被眾人傳唱便是好作品,老百姓認可才是藝術的真諦。
刀郎到底唱得好不好,你說了不算,大家說了才算。
我們以為互聯網無記憶,其實群眾心里都有一桿秤。
就像作家張豐說的那樣:
“流行樂壇需要像刀郎這樣的聲音,需要一首《羅剎海市》來蕩滌心靈,歡迎刀郎歸來,是因為人們對以丑為美,黑白顛倒的風氣已經忍受太久了?!?/i>
04
大多數人在這出刀郎時隔二十年的“復仇爽劇”里,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普通人過一輩子,在漫漫人生路上又何曾沒有遭受過來自“權威”“上位者”“成功者”的打壓?又聽過多少句來自外界的刻意否定:你不行、你就是垃圾、你能力雖然強,但升職加薪輪不到你……
仕途上的技術,需要小心翼翼的經營、見風使舵的行事和阿諛權貴的低姿態,以及奉上壓下的冷酷等等,將虛偽和無恥演繹到了極致。
他們就像蒲松齡筆下的人物,美丑顛倒,是非混淆。越丑越讓他興奮。
給他個美女,他沖你翻個大大的白眼:丑八怪,死開!
這些人能力為零,但以數量取勝。
任何人,要想成就人生,就必須從他們中間走過去。
你走過去了,他們就對你頂禮膜拜,稱你為英雄。
你沒過去,他們就落井下石,關門打狗。
這便是“不管你咋樣洗呀,那也是個臟東西”揭示出來的今天的現實亂象和魔幻人間的眾生百態。
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像刀郎一樣上演一出精彩的反殺。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羅剎海市》并不是刀郎的“復仇”,而是萬千被打壓,被俯視的普通人的“復仇”。
大家對黑白顛倒,以丑為美,指鼠為鴨,阿諛奉承的社會想象產生了共鳴,對這種現象的惡心,又無法改變的憤懣,才借這首歌釋放一下心情。
這一切,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近年來火爆的一系列復仇爽劇。從贅婿到九轉大腸,再到《黑暗榮耀》和這一次的《羅剎海市》,每一波來自下位者、普通人、被欺負的人的復仇,都能夠在網絡上激起了一輪新的熱潮。
但話又說回來,其實網絡中就有許許多多的羅剎國,許許多多的牛鬼蛇神,無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亂。
網絡真的是把雙刃劍,輿論變化太快了,風向變化太可怕了,
你看最近網絡對楊洋的評價,以前給他捧的有多高,現在給他摔的就有多慘,也許捧他和摔他的還是同一波人呢!
網友前段時間對于耿直英子的追捧,和現在的各種嘲諷謾罵,又何嘗不是一場鍵盤俠如墻頭草般的狂歡?
是非成敗轉頭空,美丑善惡留心中。
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云煙。
慈悲有愛,才不枉美麗人間。
在一個以黑為白、以丑為美的社會,人們若要適應這個社會,就要隱藏起真實的自己,曲意逢迎,附和權貴的價值標準。
然而,自古至今,善與惡,美與丑,黑與白,光與暗一定是有絕對標準的,那以惡為善,以丑為美的社會,只是一時的假象而已。
終有一天,假象會被揭開,畫皮遮掩的真面目一定會昭然于明光之下。
與黑暗對抗的最好方式,不是融入黑暗,而是努力成為你想要的光。
與君共勉。
感謝看完,喜歡請點個在看+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