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們中國目前最為流行的第二外語當屬英語,去除一部分發(fā)達城市從幼兒園時期開始灌輸以外,我們大部分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英語學習的長征,從此持續(xù)學習很多年。
當我們進入職業(yè)學校或各類大中專院校之后,會產(chǎn)生學習其他外語的機會,但無不是像學習英語一般,在學校里按照固定的流程和模式學習。
我們通常的學習方法是:先學習某種語言的音標或字母,掌握發(fā)音→背誦單詞、學習語法→學習課文并熟練背誦→按照“聽、說、讀、寫”分類練習→積累到一定階段考試或考級→應用
不管是國內大學的韓語系,還是韓國大學的語學堂,也都基本按照這樣的思路教學:首先學習元音輔音四十字母,從而學會拼讀單詞,之后進入課文學習文中的單詞、語法。初級時掌握一些常用句,中高級后通過學課文的方式逐步累積更多的單詞和語法,豐富自己可運用的語言的量。其實從這個過程我們能看出,“聽”和“說”是練習機會較少的,閱讀和寫作部分較強,所以大部分外語學習者習得的是“啞巴外語”。
讀過我首篇文章“從學渣到韓語同傳——十年韓語發(fā)燒友告訴你學習韓語的四條捷徑”的親故們,應該都知道我間斷性的學習了韓語十年左右,也從事了與韓語相關的多種職業(yè),這期間韓語能力的提高,并不是通過傳統(tǒng)的刻苦努力得到的,而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結合學習歷程和經(jīng)歷,我將給大家介紹在韓語學習當中的五個經(jīng)典“誤區(qū)”,并顛覆傳統(tǒng)學習法,為大家打開新的韓語學習方式。希望剛開始接觸韓語的/學習到中途喪失興趣的/對韓語累覺不愛的小伙伴們,能利用這些小竅門愉快的學習。
誤區(qū)一:要學好韓語首先要積累大量詞匯? ? ? ? 正解:可以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累積詞匯
如果評選學校老師們的常用語,“多寫幾遍就背過了”這句話肯定能入榜——至今仍能回憶起在學校學習英語時,左手教科書、右手草稿紙,邊一遍遍抄寫單詞,邊默誦的情景。誠然,掌握詞匯量的多少,是決定我們外語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懂的詞多了,聽懂的就多,會說的也多,閱讀和寫作也通通能受益。
傳統(tǒng)的累積單詞量的方式,是背誦課本中的單詞,或者索性刷單詞書(特別是備考時)。比如我參加韓語中級考試時,專門買了一本韓語中級考試必備單詞書(最后只看了十幾頁就擱置了);參加高級考試時,更是將近五年的高級考試當中出現(xiàn)的陌生單詞都整理下來,寫在單詞本中背誦——結局是背了忘、忘了背,最后四百分的總分考了一百分出頭。
從韓國留學回來之后,因為就業(yè)需要我又參加了一次韓語等級考試,但這次考試是裸考的,最終四門考試平均分89分(有三門接近滿分,分數(shù)低是被寫作拖了后腿)。
其實背單詞的最正確的打開方式,是通過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自然增加詞匯量——這也是我第二次考試不背單詞,裸考就能通過的原因。“在句子當中背、在課文當中背”就是這個意思。比如在國外的同學通過日常生活中接觸和使用韓語,為了順利的溝通,會刺激自己將聽到的不會的單詞都記憶下來;在課堂學習、在超市購物、瀏覽韓國網(wǎng)站等,無不會遇見許多生疏單詞,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同樣的單詞遇到三次左右,就能自然記憶下來了,不需要額外背誦。記憶力好的人,會記得更快。在國內的同學,語言環(huán)境可能差一些。我們可以通過看韓劇、韓綜,聽韓語歌等,在情境中記憶單詞,達到自然背誦的目的。
當然這種自然背誦單詞的方法,需要大量的“輸入(input)”,只是偶爾接觸到新單詞的話,此種方法是不成立的。
誤區(qū)二:所有的語法都很重要? ? ? ? ? ? ? ? ? ? ? ? ? 正解:只需學好最常用的語法即可
與韓國人打交道近六年的時間里,我發(fā)現(xiàn)不管是最初磕磕巴巴的交流,還是現(xiàn)在的暢聊無阻,用到的語法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用的極其簡單、常用的語法。
課本中我們能學習到很多“高級語法”,但它也僅存在于教科書中。參加過韓語高級考試的小伙伴們應該知道,六級考試當中出現(xiàn)的語法僅僅是“書面”的,生活中幾乎不可能用到。因此,花費大力氣記憶某個語法的幾種含義,分別的組詞造句練習等等學習方式都是浪費功夫。就連許多常用的語法,雖然有幾種釋義,常用的也只是其中一種而已。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學好初中級語法,因為它們是我們會經(jīng)常用到的,高級語法做到知道意思,能應付考試即可。
誤區(qū)三:發(fā)音相似的字母要嚴格區(qū)別開來? ? ? 正解:隨著韓語水平的提升,發(fā)音會自然趨向標準化,初學發(fā)音時不必嚴格區(qū)分
韓語字母有幾對發(fā)音相似,學習的時候中教通常會告訴大家如何區(qū)分這些發(fā)音,比如“?”和“?”,一個大口一個扁口;再比如“?”和“?”,一個扁口一個圓口。有時大家實在混淆,去問外教怎樣區(qū)分,外教則通常會告訴我們它們發(fā)音是完全一樣的。(汗……)
在給韓國人做家教的時候,有時候被問到一些問題,我會回答他們“沒有為什么,這是中文的習慣用法。”——看起來是不負責任的一句話,但它是一句實話。韓語的發(fā)音也是如此,在韓國人看來它們是沒有區(qū)別的,你不論怎樣發(fā)音給他們聽,他們都覺得對,都可以聽懂你在說什么。
大學時字母的發(fā)音雖然認真學了,但感覺真正說話時,并不能把所有的發(fā)音規(guī)則體現(xiàn)。后來到公司做了翻譯,平均每天應用韓語交流六小時左右,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發(fā)音改變了,之前需要刻意區(qū)分的口型、舌頭的位置等,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微小的調整,不需要再刻意的記憶。我想,這一方面得益于我“聽”的多,一方面是因為我“說”的多,所以在不斷的模仿與練習過程中,發(fā)音逐漸精準起來。
所以,最初學發(fā)音的你,大膽的開口說吧,把調整發(fā)音準確度的任務放到后面慢慢來做,事半功倍。
誤區(qū)四:要模仿韓國人的語調才算口語地道? 正解:先學會說,再爭取語調正確
大學時,我會在書上畫很多圓圈和點點來標注老師的語調。比如有升調、降調,甚至有波浪線來代表某個語尾要拐幾個彎說出來。但是課文并不等同于日常對話,語調是不豐富的,基本都是一個語調通篇課文讀下來。
那時候偶爾會發(fā)現(xiàn),看幾天的韓劇或韓綜后,說話很明顯就會“矯情”起來,升調起起伏伏,聽的人直起雞皮疙瘩。
再后來去留學回來,發(fā)現(xiàn)學說話不再借助于一句句的學習、模仿、標注,而是可以自己創(chuàng)造每個句子用怎樣的語氣,我才懂得一個道理:
你只管學好韓語就好了,語調是自然形成的。
前提是多聽。
聽就好了,不用刻意過腦子,聽多了,自然說得一口標準的首爾話。
誤區(qū)五:基礎扎實是學好韓語的前提,每個知識點都需要掌握好? ? ? ? ? ? ? ? ? ? ? ? ? ? ? ? ? ? ? ? ? 正解:大膽的放棄一些細節(jié),韓語水平提高后再查漏補缺
在第一篇文章里,我有告訴大家我學習韓語非常的不勤奮。回想當年發(fā)音學完后都兩個月過去了,我讀課文還是有困難——因為我沒背過四十個字母的發(fā)音。更別提音變的規(guī)則,雙收音該發(fā)哪半邊……
在經(jīng)歷了四年痛苦的記憶→忘記→再記憶的無限循環(huán)后,我仍然沒有記住這些規(guī)則。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我成為一個發(fā)音標準的翻譯。我發(fā)現(xiàn):
首先我聽的、說的韓語多了,韓語水平提高后,自然而然可以發(fā)出音變后的音,而不需要看到前邊的收音與后邊的字母組合后反應這到底是音變當中的哪一種、需要怎樣變;
第二是我一直記不住的雙收音只需要記住例如“?(雞)”等幾個常用詞的發(fā)音就好了,剩下的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再比如說韓語的數(shù)字有兩套發(fā)音,固有詞和漢字詞,我用固有詞只能記住十、二十,三十以上就記不住了……這又怎樣呢?翻譯的時候,我基本只用到了漢字詞而已。
當然并不是提倡大家像我一樣不努力,能掌握所有的知識點當然更好。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大量的背誦和追求細節(jié)抹殺了學習興趣,只需要在以后應用到的時候慢慢查漏補缺就好。
說到學習韓語如何“偷懶”,我大概可以封自己一個專家稱號了。本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五個關于韓語學習普遍的看法,同時告訴大家如何用“竅門”來避開這些外語學習的攔路虎,輕松、省力的學習。內容雖不全面,仍然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愛、支持,讓我們在韓語學習之路上互相扶持。
所以,還不放下手頭的事情,學韓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