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荷蘭讀研的女朋友問我:“如何克服孤單?”看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語塞了,孤單的本質就是孤獨感,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候會孤獨,和家人朋友在一起也會有幽幽的孤獨感。于是我回答到:“孤單?找個人嫁了你也會孤單,只有你在娘胎里或者圓寂了才會徹底不孤單,你說該怎么克服孤單?”
今天回老家掃墓,外公墓前的青松已成林,家里也有六個重孫繞膝,但是外婆卻也記憶力減退到抱怨倔強,兒女的關愛也看成是對自己的施舍。
外婆出生在民國二十八年,解放前嫁給外公,一生衣食無憂,在大饑荒的四年里也在外公的奔勞下安然度過。2002年,外公離世,外婆開始一個人生活。
我愛我的外婆,我常常天馬行空的和她聊天,逗她開心。“門前的大公雞飛了,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上下了個蛋。”外婆聽到就會笑的前俯后仰,暫時忘掉自己的執念。是的,只是暫時。
從出生之時起,我們就在持續培養自己的獨立人格:我喜歡媽媽的懷抱,喜歡看爸爸的微笑,喜歡那個長發飄飄的男孩,喜歡街口第二家店的咖啡,喜歡在煩悶時站在天臺喝酒… 人格越獨立,對自己認知越清晰,能共處同行的人就越少,孤獨感就越重,這是好事!
人與人之間的關心都是以自己的視角出發,把自己覺得好的給予被關心方,這個出發點沒有錯。可在被關心方拒絕的時候,心存芥蒂,這就有悖初心了。尊重個體間的不同,理解各自的孤獨感,不要用任何理由任何手段窺探別人的私密空間,那是每個人保持獨立自我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