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在美國的中小學里是比較常見的學習方法,在國內教育圈近幾年來也很火。
什么是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積極地收集信息、獲取知識、探討方案,以此來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因此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不僅僅要求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的學科知識,還要懂得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將這些知識學以致用。
圖片來源:onvia
上面關于項目式學習的定義可以寫得很長很詳細,但不熟悉它的人還是很難想象出PBL在課堂中具體是什么樣子的。所以,下面用三個美國和中國的中小學課堂中使用PBL的真實活動案例來更清晰的展示PBL項目的具體情況。
我是鳥類學家
在美國加州三年級教學大綱里有這樣一條:動物和植物的形態特征是為了幫助他們在特定環境中生存繁衍。
這個“我是鳥類學家”的PBL活動就是圍繞這一教學大綱來設計的。大綱很簡潔,只有這一句話,如果你是這位老師,你會怎么教這個知識點呢?
如果是傳統教學方式,一般會先確定要研究哪一種動物或植物,閱讀一些關于這個動植物的文章,了解這個生物在形態上有什么特別之處,這些形態特征是如何幫助該生物適應環境,最后讓學生用海報或者演講報告的形式,把所學知識總結展示出來,如下圖所示
豹子的形態特征和相應的適應環境的功能
圖片來源:ssis dragon blogs
在上面這個傳統式教學活動中,雖然最后的成果是一個項目——圖解海報,但并不能稱之為項目式學習。因為在這過程中,并沒有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雖然形式很漂亮,但本質上依然是老師講學生記的傳統學習模式。
下面看看老師是怎么把這堂課設計成項目式學習的。
首先她給學生看了不同鳥類的照片,大家一起討論了這些鳥彼此之間的不同之處:有的喙很尖很長,有的喙則短平;有的腳上有蹼,有的則是犀利的爪子;有的羽毛顏色鮮艷,有的則顏色灰暗。
圖片來源:brainpop
在討論完各種鳥的不同形態特征后,老師展示了這些鳥類的棲息地圖片,請學生根據不同鳥的形態特征來猜測一下它們各自的棲息地。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寫下猜測結論和分析的理由。
小組討論結束后,全班分享各小組的結論,老師揭曉答案并講解其中的理由。到目前為止,這堂課還和前面傳統式教學方法大同小異,接下來老師就要正式引出這次項目式學習要解決的問題了:
如果你是一個鳥類學家,你在某個地方發現了一種未曾被發現過的鳥,請畫出這種鳥以及它的棲息地并為它命名。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看起來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乍一看似乎沒有對錯答案之分。其實在這個問題的背后,考察了這堂課所教的全部知識點。
從學生給這種新物種鳥類設計的形象和棲息地中,我們可以去觀察這個學生是否貫徹了“特定的形態特征幫助生物在環境中生存繁衍”這一思路。
圖片來源:abc school art
除了給自己的鳥設計形象,學生還需要以鳥類學家的身份寫一篇“學術報告”,在文章中分析這種鳥類的各部分形態特征和環境之間的聯系,向世人匯報這一重大發現。這樣一來,就算是在學生的畫中看不出端倪,也可以從他們寫的報告中考察他們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在設計自己“發現”的新鳥類時,學生可以上網查詢相關信息,或去圖書館借閱書籍查找資料。這就是PBL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精神之一:自主探索。
因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想要知道某個知識點變得很容易,在網上搜索一下能找到成千上百的信息。在信息時代之前,老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生“什么是A”。但現在,學生自己就可以去網上查找、學習關于A的內容。所以老師不僅要教“什么是A”,還要教“學了A有什么用、怎么用”。在這個活動中,假扮鳥類學家的學生需要去解決一個虛擬的現實問題:驗證新物種和其棲息地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就需要學生知道怎么將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
2017年,德州市德城區明誠學校開始了全新的課程實踐——PBL(項目式學習)。我們來看一下他們是怎么開展項目式學習的。
經營班級氣象站
一年級組開始了《經營班級氣象站》的項目式學習之旅,此項目涉及了語文、美術、科學三個學科。項目開始前,我們將相關學科的老師們組織起來集體備課,商討了項目整體內容與項目時間,針對項目整體流程安排進行了細致的布置,明確項目負責人與各學科老師的角色與職能。
進入正式教學階段,老師先將本次項目的核心任務——組建班級氣象站——布置給所有同學,引導學生進入項目情境并激發他們的思考與探究。
隨后各學科老師針對項目所需的支撐知識與能力展開了有針對性的教學與活動組織。在科學課上,老師著重培養學生觀察、感知與實驗的技能;美術老師帶領學生們在設計氣象符號的過程中培養色彩、結構、質感等美感素養;語文老師則通過語文課教授和天氣相關的詞語、諺語,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并通過查找天氣信息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信息素養。
經過近兩周的精心準備,一年級項目組各位語文教師在美術、科學教師的配合下,呈現了各具特色的班級氣象站,還設計了卡通的工作記錄表,在運營班級氣象站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與協作能力。
作為此項目的最終呈現形式,在班級氣象站的運營中,老師們加入了以下的學科理解,使項目更加豐滿:
1. 將和當天天氣情況相關的天氣類詞語以及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諺語加入到播報詞中,在播報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增加了學生天氣類知識的積累。
2. 在播報中加入交通、著裝建議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加強學習和生活的聯系。
3. 將每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運營一周的班級氣象站,值周學生需要提前一天觀看天氣預報并做出記錄,繪制天氣符號,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和天氣相適宜的服裝,并在家長的幫助下準備天氣預報播報詞,來校后進行粘貼和播報。這個過程可以鍛煉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繪畫表達能力。
4. 班級氣象站的播報,前期由教師引導、家長幫助,后期將放手讓學生自己準備,以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5. 教師將本班學生的播報視頻做成一個文件夾進行記錄、保存。體現項目式學習的持續性。
6. 結合蒲公英課程中心老師的建議,為了避免太過頻繁的播報使得學生很快失去興趣,每個班級每周進行一次播報,除了當天的天氣情況,老師也會引導學生說一說近段時間的天氣變化,使學生感知季節和天氣之間的聯系,進而引導學生關注環境變化、愛護我們生活的地球。
名畫藝術旅程
一幅名畫,能給孩子們提供無限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探討空間。明誠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們,以“如何通過繪畫了解光的傳播”為驅動問題,通過《光影藝術大師》的示范課例,在名畫中發現了光的數種傳播方式,并以這樣的藝術方式開啟了發現美麗校園的探索之旅。
項目開題時,老師帶領大家先認真研討項目的驅動問題和任務目標,再認真制定計劃——每個階段具體如何執行,需要老師做哪方面準備,需要學生進行哪方面的學習和活動。接著三位語文老師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尋找并拍攝生活中的“光和影”把學生帶入到這個任務情景中。
項目初期,學生的任務是觀察生活中的影子,通過自主思考,大家明白了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科學老師則共同研究關于“光源”的教學,結合光源、光的傳播等知識,通過一些活動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著重提示、演示影子的實驗,完成分組匯報。
項目進入中期,孩子們開始了有趣的藝術探索。美術老師鼓勵學生把光的傳播知識整合到美術學習中,小組探討了莫奈的獨特畫風,拓展開設了皮影課、素描課、水粉課、油畫課等不同類型的課程,豐富了項目內涵,各學生小組積極主動嘗試一些沒有接觸過的課程,并認真完成了階段成果。
匯報達人: 我的PPT我做主
中后期,項目組將重點轉向整合資源、跨領域統整,鍛煉動手實踐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PPT展現自己對名畫的理解,以及利用科學知識分析名畫作品的光影來源,認識光影呈現的位置。
語文老師和信息老師一起,利用信息課的時間,帶領學生一起摸索如何制作一份完整的PPT。從插入文本框,到輸入和編輯文字,慢慢的,孩子們將前期成果制作到自己的PPT當中,完成了項目階段匯報。
名畫秘密:永恒的光影之美
項目后期,孩子們跟著老師一起欣賞了倫勃朗的《雙眼被陰影覆蓋的自畫像》、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莫奈的《日出·印象》三幅畫作。學生小組根據前面各個階段的學習積累,尋找名畫中有關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漫反射等科學知識,圖文并茂地呈現了第三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名畫鑒賞報告。
各小組自主設計,查閱資料,匯總意見,共同完成。一張張鑒賞報告,帶著視覺的表達,文字的感悟,各具特色地呈現在校園里。
校園畫展:每個人都是光影大師
根據光的傳播知識,學習畫一幅屬于自己的油畫,是本次項目最終成果。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通過觀察校園、觀察生活,尋找到最動人的光影景象,用藝術的方式呈現了事物千姿百態的美。
在這三個項目案例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綜合思考能力的進步,也能夠看到學校老師們在教研教學方面的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