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在與各位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滿心感恩能與陽明心學結緣。“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這寥寥數語,卻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力量,宛如深邃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我為人處世的漫漫長路,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間,成為我行事的圭臬。
就拿此次利用假期組織孩子們打卡背單詞一事來說,其間遭遇的誤解與質疑不在少數。有人覺得我這是在自討苦吃,好不容易盼來的假期,卻還緊盯著孩子們的學習,一刻不得閑;也有人出于好心,勸我莫要如此操勞,畢竟身體才是本錢,理當趁著假期好好調養一番。然而,我的良知卻在心底吶喊,這長達五十天的假期,對于孩子們而言,倘若每日不能抽出區區十分鐘來復習鞏固,那曾經努力積累下的知識必然會如潮水般退去,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們身處農村,孩子們所擁有的課外活動資源本就稀缺匱乏。更為艱難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平日里只能跟隨識字有限甚至目不識丁的祖輩生活。長輩們雖有疼愛之心,卻在學業輔導上力不從心,尤其是英語這門學科,更是讓他們望而卻步。每當假期來臨,游戲便幾乎成了孩子們唯一的娛樂消遣方式。每當我想到這些,內心便猶如被重石撞擊,泛起層層漣漪。我深知自己的力量或許微不足道,但哪怕只是能引導他們將那沉迷于游戲的些許時間,轉而投入到學習之中,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泛起哪怕一絲漣漪,于我而言,便是這假期最有意義的事。他人的議論與評判,于我而言,不過是過眼云煙,轉瞬即逝。我只愿依循著內心的聲音,堅定地邁出每一步,只求俯仰之間,無愧于心。
人活一世,當懷有一顆敏銳洞察、體悟他人冷暖疾苦的心,此乃良知所在。陽明先生曾言,當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不知何去何從之時,不妨靜下心來,叩問自己的內心。只要我們摒棄自私自利之念,心懷利他之善舉,便如同在黑暗中握住了指引方向的繩索,縱有坎坷,亦不會偏離正道。人生之路,漫長且修遠,我們當竭盡全力,方能在回首往事時,內心安然,毫無愧疚之感。
猶記一位家長與我促膝長談,其間,她傾訴著獨自撫養孩子的艱辛與不易。精神上的重擔,經濟上的壓力,如兩座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近兩個月來,為了照顧孩子,她無奈放棄了外出務工的機會,只能將孩子暫托于姥姥家。然而,孩子因缺乏有效的監管,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行為表現也大不如前。這孩子初入班級之時,恰似一顆閃耀的新星,課堂之上,積極踴躍,發言之聲清脆響亮;作業完成,認真細致,字跡工整,對老師的教誨領悟頗深,故而深得我心,我也始終對他的學業發展給予了格外的關注。但誰能料到,這兩個月的疏于管教,竟讓他在學習之路上迷失了方向。課堂之上,眼神游離,思緒紛飛,與同學交頭接耳;回答問題時,更是茫然失措,不知所云。一次,因他與后座同學肆意交談,擾亂課堂秩序,我不得已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事后,他有所悔悟,表現稍有好轉,我便再次與他傾心交談。他這才向我吐露實情,原來是假期里沉迷于電子游戲,無法自拔,以至于作業都拋諸腦后。聽聞此言,我心中五味雜陳,既為孩子的迷失而痛心,又深感教師這一職業所肩負的責任之重大。
常言說得好,教師乃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塑造學生靈魂的神圣使命。然而,這談何容易?孩子們宛如一張張潔白無瑕的宣紙,在他們的求學生涯中,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里度過,而老師便是那執筆者,每一筆每一劃,都關乎著孩子未來的藍圖。這份責任,重于泰山,怎能不讓人倍感壓力?但正如陽明先生所教誨的那般,遵循內心的指引,將每一件分內之事做到極致,便足矣。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學到的知識,若不能融入生活的點滴之中,便只是紙上談兵,毫無價值可言。恰似我研習《申喻十家牌法》后所悟,做事之前,務必要深入了解情況,猶如剝繭抽絲一般,精準地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此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故而,我不辭辛勞,逐一走訪了解孩子們的家庭狀況,悉心詢問他們假期的學習規劃與安排。我滿心期許著,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們在假期中尋得學習與娛樂的平衡之法,讓他們在盡情享受假期歡樂時光的同時,亦能緊跟學習的步伐,做到勞逸結合,相得益彰。
我已傾盡心力,全力以赴。在這過程中,我始終堅信,人生之路,不必過分執著于結果的成敗得失,只需專注于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每一次行動。以良知為標尺,丈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真心為筆,書寫人生的華章。如此,方能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一串串堅實而無悔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