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28歲,我前同事。
五年跳槽了三次,目前已經是國內一線互聯網公司的項目主管。而且他的每次離職都很出乎大家的意料,總是在公司發展好,個人發展最順的時候選擇跳槽。而且他的每次跳槽是真的“跳”哦,每一步都很大,還非常穩。
昨天在我們組建的老同事交流群里讓他給大家分享下,他是如何實現高質量跳槽的。在群里交流了兩三個小時,我給大家抽取出來三點最重要的經驗,盡管他是搞技術的,但是背后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也希望能夠對咱們條友有多啟發。
高質量跳槽三點“鉆石級經驗”:
1、“天晴”時修房子,化被動為主動
2、尋求高層次的內穩態,不斷的升級更新自己
3、給自己一條“明確的人生規劃圖”
好,接下來呢,我就給大家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結合阿信的例子也會幫大家整理一些具體可執行,可實操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夠在職場中步步高升。
01
“天晴”時修房子,化被動為主動
什么叫天晴時修房子呢?說的是啊,在我們職業處于上升期,一帆風順的時候去跳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此時的我們在與公司的博弈中就會占據上風,但現實中很少有人這樣做的,有時候不是不愿意去行動,而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時候去行動。一些職場人在做決定的時候,會考慮特別多的現實情況,比如我等這個月拿到工資了再說吧,拿到工資之后,會考慮等公司幫我交了這個月的社保之后再說吧,拖來拖去,最后主動權白白丟掉了。
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跳槽的誤區和正確的跳槽標準,供大家參考。
1、常見的幾種跳槽原因
跳槽對一個職場人來講非常重要,但是一定要弄明白之后再去選擇是否跳槽,否則跳的越多,死的越快。
1?? 根據薪資待遇決定跳槽
我經常聽到有朋友說,工作的是什么?工作不就是工資嘛。作為職場員工本身就是弱勢群體,而且最主要的收入也都是靠工資,所以肯定是哪家公司給的高薪資就去哪家嘛。
我之前的一個同事就遭遇過這類問題,技術雖然不錯,但是對方開價有些離譜,因為是剛成立的公司,所以那家公司開出了比我們公司的薪資高一倍的價格嘛,試用期六個月,試用期間是全額。這樣有人的條件很多人難以抗拒的,不過悲劇就在入職的第五個月,項目產品的框架都搭建的都差不多了,老板以各種理由挑剔毛病,最后直接辭退了,期間的空檔期有兩三個月。
我們能夠拿到高薪資當然是好事兒,但是一定要考察清楚公司的實力和老板的魄力,如果僅僅是通過薪資的高低就決定入職,后面多數情況會因為自己的高薪資被辭退。這個其實也是現在所謂的“中年危機”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除了薪資和工齡高,沒有其他的長處,一旦公司遇到危機將是被裁的首選。
2??** 為逃避復雜的人際關系**
這個是很多的求職者最真實的原因,但在在面試的時候,大家都會說,我想要尋求一個更好的平臺。但入職之后你會發現,他對上一家公司的同事幾乎沒有說過肯定的話,而且在當下的公司人際關系也不怎么樣?
在《重構:年輕人的精進指南》一書中作者這樣描述到:人可以創造環境,也被環境塑造,想要通過跳槽改變周邊環境的人,最后都會被環境一次次塑造。
有句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面對問題,我們一般人習慣于對抗或逃避,這兩種習慣都不利于我們職場生涯的長久發展。
3?? 工作壓力過大,上班精神緊張
面對工作壓力過大時,很多人不是檢討為何自己會出現這種情況,而是選擇逃避當前的情況。甚至有一些朋友為了逃避工作中的困難而選擇轉行,甚至是跨界創業的。在我們曾經的開發部門的宣傳標語:「沒有實現不了的功能,只有沒學會的技術」,在這家公司雖然壓力很大,但是員工自身的提升也是非常大的。
工作壓力大,多屬于工作內容與實力不匹配。當我們無法靠個人能力解決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尋求外力幫助個人成長,而不是通過離職、跳槽的方式去逃避。
2、正確的跳槽姿勢(主動出擊)
不論是職場中還是生活中,掌握了主動權,才有更高的溢價能力嘛。下面就說幾點怎么判斷跳槽時機,讓自己掌握主動權。
1?? 從時間上來判斷
《登峰-頂級獵頭眼中的職場進階法則》大致把當下的職場人分為三類人群:
- 中高層管理者:這類人最好的時間是在年前開始著手,年前選擇機會,年后選擇入職,最晚不超過來年的四月份,如果超過了四月份還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最好等到年底再考慮跳槽的事情。
- 普通的職員:這個相對來講沒有多么嚴格的限制,但是需要本著一個原則就是選擇的公司一定要能夠是自己增值的,不論是在簡歷方面還是具體的個人能力方面,否則的話也就沒必要考慮跳槽。
- 應屆大學生:秋招就開始著手準備,也就是我們說的“金九銀十”,抓住這一波企業大量招聘的旺季,就不必為來年畢業找工作犯愁。即便是秋招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我們也可以為來年春招提前做好準備。(這個盡管不屬于跳槽的范疇,但是對于應屆大學生尋求工作還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這里就羅列下)
2??** 根據當前工作現狀來判斷**
我前同事阿信就是采取這樣的策略,具體來看看他的步驟:
- 處于低谷的時候,選擇往上爬一爬,才能跳的更遠:在職場中,誰都有低谷的時候,比如預期的目標沒有實現,項目遇到了“事故”。比如阿信在跟我們交流中就提到了一件事兒,當時他在負責的一個項目,臨近上線時,有產品強加了個需求,那也是他第一次做項目經理,就欣然答應了。后來發現新加的功能太復雜,而且還牽涉到其他的功能的實現。所以在那次的項目評估中他被打了很低的分數,而且還被領導點名批評。這時候其實他有心里波動的,覺得自己辛苦的努力并沒有得到認可。后來還去面試了幾次,感覺效果很不理想,畢竟人處于低谷期,說話做事兒總是沒有底氣。他選擇繼續沉淀自己,為后續的跳槽蓄能。
- 發展的最好的時候選擇跳槽:很多“意外”的跳槽,都是序幕已久籌備的結果。就好比阿信最近一次跳槽,他身邊的同事都覺得很意外,為什么選擇在自己高光時刻的時候跳槽。他在群里分享到:處于“鼎盛時期”的自己選擇跳槽,人的精神狀態就不一樣,而且說話都很有底氣,為什么非要等到自己“士氣”低落的時候再去考慮跳槽呢?
阿信在說到讓自己跳槽時掌握主動權的時候又提到了另外一個概念,個人一定要學會尋求高層次的內穩態。否則,自己只能處于低水平的重復狀態。
讓我們來看看到底什么是高層次內容穩態。
02
尋求高層次的內穩態,不斷的升級更新自己
曾經參加過李善友老師的混沌大學的課程,在混沌大學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好的思維模型,再多的知識積累也是低水平的重復。”成人學習的目的不是獲取更多的信息量,而是學習更好的思維模型。
1、什么是內穩態?
從概念上講它是生物控制自身的體內環境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是進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更進步的機制。具有內穩態的機制的生物借助于內環境的穩定而相對獨立于外界條件。內穩態機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
單純的從概念上來看,有些費解。
打個比方,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剛畢業的時候,我們拿到一個月月薪5000塊,覺得錢好多啊,畢竟上大學的時候生活費一個月還不到1000塊錢嘛,但是過了半年到一年之后,你會覺得工資好低啊,月底發工資的時候并沒有多少興奮。這時候現實情況就跟我們的理想薪資有差距,那我們就會通過積極表現,以求老板能夠給我們升職加薪。這其實就是一個我們無意間執行的內穩態一個過程。
當我們面對具體的事物的時候,很容易就想到主動的去尋求穩定。但是在思維、意識層面,很多人就忽略了它也是需要被不斷的提高的,否則的話,我們只能處于相對低水平的穩定。
2、不斷尋求高層次內穩態的好處
比如有些職場人總想著一年的經驗用五年,這時候我們就是在不斷的貶值。內穩態是我們在不斷的通過外界的刺激不斷的進行自省,并運用積極的方式來不斷的提高我們的價值,包括財富、地位和影響力。
著名的精神科主治醫生維克多-弗萊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到:精神健康有賴于一定程度的緊張,人所需要的不是內穩態,而是所謂的精神動力,一種可以不斷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動力。
在不斷尋求高層次的內穩態的過程中,我們的生命高度也會不斷的提升,生活的意義也會更加豐富多彩。
3、如何鍛煉我們“尋求高層次內穩態”意識
我們知道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刻意練習,而且像這種關于意識的提升和個人高層次的追求就更需要強化練習,通過不斷的刻意練習來克服與生俱來的惰性。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改寫現實認知并更新我們的信念。
托尼·羅賓斯曾說過:我們的信念就像不經大腦的命令,告訴我們事情是怎么樣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這些信念塑造了我們的每一次行動、每一個想法和我們所體驗的每一種感覺。因此,改變我們的信念系統是讓我們的人生產生真實且持久改變的核心。
1?? 學會有意接受或拒絕普世規則
柏克明斯特·富勒曾說:如果你想教給別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請不要直接教。相反,請給他們一個工具去用,他們將在實操中學會這個新的思維方式。
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更多的來自于我們的經驗和現有的知識,更多的來自于身邊人的影響,比如老師、父母,朋友等。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通過這些周邊的人獲取信息,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去主動的選擇接受或拒絕一些所謂的普世規則,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2?? 了解深藏于心,難以察覺的現實認知
我們的現實認知通常不為我們所知,但是一些現實認知我們是知道的,比如我們知道追求人生使命很重要,懂得感恩,與人為善的想法。但是這些都是深藏于我們內心的,需要我們更多的去挖掘,畢竟它們并不像吃飯一樣,肚子餓了會主動的發出“咕咕咕”的聲音提示你該去吃飯了。
這個就需要我們主動的尋求外界的刺激,比如當你覺得自己當前的工作很穩定,薪資也很滿意時,走出自己的圈子,去看看比自己高級的圈子里的人都在做什么?一旦你走出現有的圈子,立馬就會充滿危機感,進而獲得對內在信念的察覺。
3??** 更新我們的行為方式**
埃隆·馬斯克說:我認為有這樣一個反饋環非常重要:在這個反饋環中,你會不斷地回顧自己所做之事,并反思如何做得更好。我覺得這是最好的一條建議:每時每刻,質疑自己,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那些厲害的人之所以厲害不是他們的智商比普通人高多少,而是他們善于更新自己的行為方式。通過尋求高穩態的方式,不斷的使自己接觸更高級的人群,顛覆自己固有的認知,調整優化自己的行為方式,在一次次追求“內穩態”的過程中提升我們生命的質量。
那可能有朋友會問了,從離職的化被動為主動,到尋求更高層次的內穩態,這些內容看起來好像確實很棒,但我們通過什么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呢?
其實確實是這樣,我們在跟阿信交流的過程中也有這樣的疑惑,阿信最后給了四個字:行動指南。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怎樣規劃才能讓我們職場生涯更精彩呢?
03
人生的行動指南
還記得我們上面提到的那句話嗎?「很多“意外”的跳槽,都是序幕已久籌備的結果。」為什么有些人總能抓住關鍵的時機使自己的人生上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就是因為他們早早就拿到了人生的“劇本”,他們明白在人生這部戲中,在何時,何地需要做出何種決策,這才是他們決定是否跳槽的關鍵。
布賴恩?費瑟斯通豪在他的著作《遠見》中說到:構建一段成功的職業生涯的目的并不僅在于找到你熱愛的工作,而且是建立起你熱愛的生活。但無數人漫無目的地四處跳槽,或者停留在意義不大的崗位上,似乎無法擺脫這樣的惡性循環。
對于如何打造職業規劃,制作自己的行動指南,在書中作者給出了這樣的五條建議:
1、遠見思維,即多行動,少憂慮
畢竟職業生涯可持續的時間很長,甚至長達45年之久,包含三個階段,簡單的介紹下三個階段,以便于我們更好去定位自己的位置。
1?? 強勢開局:剛入職的階段,學習曲線要更加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為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2?? 聚焦長板:這個階段處于35歲左右,尋找到個人的甜蜜區,也就是我們擅長,并且熱愛的以及市場需要的三者的交集。
3?? 致力于實現可持續影響力:在甜蜜區中能夠尋找到那些可以讓自己不斷增值,不斷有持續影響力的工作,我們常說的越老越吃香的那種。
2、職場燃料是基礎
為了能夠推動整個職業生涯,我們需要在每個階段中都要不斷的去集聚職場燃料。比如可遷移技能、職場的人脈資源、管理能力。
這些看上去沒有專業技能那么硬性,甚至看上去覺得并沒有那么必要,但這是提升我們職場高度的必備品。
3、職業生涯需要對時間的巧妙投資來構建
想要在職場中成為精通某一方面的專家,不僅僅需要天賦,更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實踐。就比如阿信在第一次做管理的時候,被領導批評,他并沒有選擇離職,逃避而是選擇沉淀自己,給自己積蓄能量才有了后面的爆發。
4、生涯不是可預測的,需要及時調整
之所以很多朋友在談到職業規劃的時候就覺得費時間,效果不明顯,就是我們犯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把職業規劃當作了“說明書”,完全按照它一步步的去執行。要知道未來是不確定性的,面對不確定性的市場,我們怎么能夠通過固定的計劃去應對呢?
準備好規劃,是讓自己有個大的方向,這樣不至于在執行的時候迷亂,不知所措,即便是擁有了規劃手冊,我們也應該時刻準備著迎接無法避免的變化,并讓自己的職業策略隨機應變。
5、規劃并非是一項具體的工作
這個也是很多人的一個誤區,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就是一個工作的規劃,從初級到高級,再到資深,直到專家。這只是其中一個形式而已。比如個人創業、創造某款產品、推動大型項目的進程這都算是規劃,規劃并不是指的某一份工作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04
說到最后
盡管說現在的離職、跳槽對于年輕人來說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兒,但是如果我們在跳槽前考慮不清楚自己跳的原因和目的,后面的職業生涯將會越來越困難,正如大家常說的那句話:跳槽一直爽,一直跳可能就是火葬場。
本文通過我前同事阿信的跳槽經歷,給大家講述了如何在跳槽中掌握主動權,如何不斷尋求高層次的內穩態以及在制定職業規劃時需要注意的五件事兒。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各位條友帶去一些關于如何更優雅的跳槽的啟發。也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相互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