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有個疑問,我們在投資基金或其他資產時到底是如何賺錢的,是在賺誰的錢呢?
我簡單解答下:
先講一個賣包子的故事:先定義一個市場,有甲乙兩人賣包子,假設這個市場是沒有其他約束的自由市場,每個包子賣2塊就可以保本,而且他倆蒸的包子一樣。
開始,他倆擺攤并沒有人光顧,過了半天一個包子沒賣出去,這時,他倆湊到一起一商量,說:既然沒人來買,那咱倆搞點事情吧。
于是,有趣的事情來了。
甲花2塊錢買了乙一個包子,同時,乙也花2塊錢買了甲的一個包子;然后,甲又花3塊買了乙一個包子,乙也花3塊錢買甲一個包子;甲花4塊買乙一個包子,乙花4塊買甲一個包子,以此類推。。。
隨著時間的推進,他倆的操作價格不斷上漲,而在市場上其他人看來,包子的價格不斷攀升,很快包子就漲到了每個50塊。
其實,只要甲和乙兩邊的包子數量保持一樣,那么,兩邊不賺不虧,但他們的資產“市值”估值卻大大提高,因為包子“增值”了,他們的“財富”多了,身價也隨之上漲。
但要注意一點,雖然他們的資產升值,但由于沒有外來資金進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賺到錢。
這時候,路人丙聞風而來,因為他發現,在過去的4個小時里,包子的價格從2塊漲到了50塊,而且還在不斷上漲,于是,當包子價格漲到60元的時候,他果斷買了一個,因為他覺得未來還會上漲,這是個很好的投資(投機)機會。
并且此時還有人站出來預測說,包子能漲到100元,所以,隨著丙的示范效應以及“大神”的預測,越來越多的人都過來參與,包子的價格不但上升,此時,大家都很開心。
那在這個過程中,誰賺錢了呢,當然,甲乙作為包子生產商,把包子變成了錢,是賺錢的;然后購買的人,只要他再次把包子賣掉,變成了現金,他也賺到了錢。
而花錢買包子并繼續持有的人,他花了錢,擁有了包子,但并沒有賺錢,直到再有人買了他的包子,他才算賺錢了。
也就是說,誰手上的包子再次賣掉了,他才真正賺到了錢,但賣了的人會后悔,因為包子價格持續上升。
那這個無限上漲的泡沫什么時候破滅呢,如果沒有人再愿意花高價去買包子了,那這個體系就要崩塌了,因為,包子只是填飽肚子的東西,本身價值并不高,不是保值升值的產品。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沒有實際內在價值的東西,瘋狂的上漲是沒有邏輯的,全靠資金推動,直到沒有新資金來接盤的時候,體系就會崩潰,人們將大肆的拋售,比如,比特幣、龐氏騙局、垃圾股資金做局等。
下面,我們來看買基金或其他投資。
與買包子不同,這類資產歸根結底是投資的企業,而企業是不斷成長和創造價值的,所以它是可以不斷產生盈利和賺錢的。
就好比一個養豬廠,假如開始只有1頭豬價值3000塊,那么,第一年它的價值就是3000塊,第二年它生了10頭小豬,那么,此時它的價值就升到了33000塊,以此類推,只要豬廠夠大,沒有其他干擾因素,這個養豬場就會不斷增值。
買基金或資產就好比買了個豬廠,開始1只豬,一年后變成11頭豬,你的資產就升值了,但此時,并沒有賺錢,當把他們賣掉后才算賺到了錢。
注意,這里和包子不同,豬廠的豬是在增加的,包子則是全靠資金推動,性質不同,豬廠不會產生系統崩塌。
所以,投資就是要找到這類資產,買一個養豬廠,可以生產的豬的豬廠,慢慢養豬,我們賺的是賣豬的錢,是不斷增值的錢。
最后一句話,投資基金或其他資產賺的就是它自身增值的錢,而不要買包子這種沒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