踴出燕人張翼德,手持蛇矛丈八槍。虎須倒豎翻金線,環眼圓睜起電光……
“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栗。……
張飛圖(來源自網絡)
這是《三國演義》中描寫張飛的兩段話,說到張飛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一員虎將,只要一提其名,我們就想到了沒有文化、粗魯的一介武夫。
其實,歷史上的張飛不僅是三國時期”萬人敵“的猛將,而且還是一位大畫家、大書法家。
震驚嗎?小伙伴們!
然而真正見過張飛書法的人恐怕不多,傳世的墨跡更是沒有。但是張飛善書法是有史料記載的。
南北朝時梁朝陶弘景《刀劍錄》載:“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此《新亭侯刀銘》便是張飛所寫,可惜原物現已失。
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載:“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方案甚工,飛所書也。”
明代陳繼儒《太平清話》等書有記載,銘文是:“漢聲震震宇,降流避費,見《南史梁本紀論》。就是《張飛立馬銘》,也叫《八濛瘴鳧》。
清代趙一清所寫《稿本三國志注補》關于張飛傳補注引《方輿紀要》說:八濛山“山下有勒石云: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邰,立馬勒石。蓋張飛所親書也”。
《三國志集注》張飛傳集解,也認為這句話是張飛親筆題寫,并說,原刻石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文字已不太清楚。
現存的“立馬銘”是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根據岐山知縣胡升猷家藏原拓,重刻于八濛石壁上的青石碑石。而今,陜西岐山博物館就收藏一幅張飛“立馬銘”手書碑石原拓,其字體、大小均與史載吻合。
據史料記載,建安二十年,曹操破張魯,“使夏侯淵、張鄰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當時領巴郡太守的正是劉備的三弟張飛。張飛用計大破張郃軍,擊退了曹軍的進犯。
這次戰役,在劉備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可謂意義重大,并且都是張飛的功勞,一喝酒就寫了幾個字,當然的確值得大書一筆的。“桓侯立馬銘”,正是這次戰役的勝利紀念碑。
據傳為原拓本
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蒙,立馬勒銘。
《張飛立馬銘》據傳有三種拓本,后兩種懷疑為為清代、民國偽刻
當然還有更多記載證明張飛的善書事跡:
劉溥慶編寫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習字帖所附《正楷書法名家的簡歷和軼聞》中說:“我國書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將中亦不少,如張飛、岳飛等,文武兼備的將領中尤多,如顏真卿、范仲淹等。”
元代吳鎮的《張翼德祠》詩,夸贊張飛書法造詣之高就極盡贊美之詞,說到連三國著名書法家、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鐘繇、吳國的皇象也比不上張飛。
其詩云:“關侯諷左氏,車騎更工書,文武趣雖別,古人嘗有余。橫矛思腕力,繇象恐難如。”詩中所云的關侯、車騎、文武就是指的關羽和張飛。(我準備再寫一篇文章:中國書法之祖——張飛)
張飛善于畫畫也有記載:
明代卓爾昌編的《畫髓元詮》載:“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據傳張飛哄媳婦的最拿手方法,就是為媳婦畫像。
可惜的是,張飛書法真跡我們還能看看拓片,而他的畫的真跡卻至今尚未發現,真是太遺憾了。
這樣看來,在《三國演義》中描寫成為“喝斷橋梁水倒流”的猛張飛,不但威武雄壯,而且粗中有細。你看他大破張郃那一仗,與敵相距五十余里,而后抄小路,出奇兵,一舉殲敵,全是以智取勝。另外,張飛設下埋伏,活捉巴郡太守嚴顏,更是他巧用計謀的好例子。
這“桓侯立馬銘”的字,雄健粗獷中透著俊逸之風,古拙質樸間又含著英勇正義的凜然正氣。現在很多所謂的書法大師比起三弟張翼德,可真是天壤之別啊!
喜歡的小伙伴,別忘記關注哦,您的關注是我更新的動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