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學習歐體書法那么少不了學習“歐陽詢楷書三十六法”。這是歐楷學習里面的必經之路,而“歐陽詢楷書三十六法”則對歐體書法的結體進行了完整的歸納。
一、排迭
字欲其排迭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
如“畫”字,“畫”一共有九個橫畫,九個橫距離基本相等,但又不全部平行,神態不盡相同。中間的一豎平分整個字。
如“壽”字,橫畫也是基本相等,豎平分整個字。“寸”字較為修長,令整個字舒展而又大方。
二、避就
避密就書,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
如“逢”字,“逢”的“文”的捺因為要避免與辶的捺重復故寫為“反點”。
如“府”字,“府”的“廣”的撇畫趨勢向下,里面“亻”的撇畫趨勢向左。
三、頂戴
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者多。惟上重下輕者,頂戴欲得其勢。
如“變”字,“?” (luan2)的筆畫很多,而“又”的很少,但完全不會覺得頭重腳輕,除了“又”的筆畫較粗之外,“?”的筆畫排列長短大小也要很恰當才行。
如“聲”字,上半部分筆畫較多,在注意了布局均衡之后,感覺“耳”能撐得起整個字。
四、穿插
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
如“車”字。一豎貫穿整字,令左右部分基本相等。而且長橫和豎的比例要很適當才行。
如“弗”字,兩個長筆畫穿插在字里,令字里的四個方框大小基本相等。而且此字的三個橫和五個豎的距離基本相等。
五、向背
字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
相向的意思就是說字形就是()的字形,而相背的意思就是)(的字形。
如“好”字,左右相向
如“北”字,左右相背
六、偏側
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攲斜,亦當隨其字勢結體。
這是在楷書里常用的結字方法,很多時候字偏了但不會倒,這是一種視覺錯誤。
如“大”字,整體向左偏
如“少”字,整體向右偏
如“女”字,正而帶偏
七、挑扌窕(這個字就是左右組合一起,但是打不出來,怎么讀也查不到)。
字之形勢,有須挑扌窕者。
如“九”字,挑筆較大,用來補空右邊部分。
如“獻”字,雖然“獻”沒有挑筆,但原理是一樣的,左邊部分筆畫較多,右邊把捺畫寫重一點,才不會有左邊過重,右邊過輕的毛病。
八、相讓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為盡善
如“驗”字,為了相讓,馬字的四點寫成三點,避免左邊結字更舒服。在不影響認讀的情況下,不能算是錯字。
如“扣”字,“口”寫得更靠下,令左右部分互不妨礙。
九、補空
如“我”“哉”字,作點須對左邊實處,不可與“成”
“戟”諸“戈”字同。如“襲”“辟”“餐”“贛”之類,欲其四満方正也。
如“我”字,右上的點應更靠近左邊的實處,這里的點除了如圖這種寫法,還有一種撇點的寫法。這里說不能與“成”
“戟”等字的點相同,我反而覺得不一定,可以靈活運用才好。
如“襲”字,書寫此類的字應注意把四邊撐滿,充實而方正。
十、覆蓋
如“寶”、“容”之類,點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著,上長下短。
這里說的是在寶蓋頭里面的點在中間,而且在整個字的中間。在歐體里面的的確是這樣的。后來在柳體里面寶蓋頭的左右長度很少相同。
如“容”“密”字,寶蓋頭如果只算橫的左右長短的話,左邊通常都會短一點。但如果把左邊的豎點和右邊的勾畫都算上的話,實際上左右部分是一樣長的。在這兩個字里面,上中下部分的銜接要做得很好才行。
十一、貼零
如“令”“今”“冬”“寒”之類字也
如“令”字,點畫比較零碎,各個筆畫應靠近一點,要不然結構會顯得很散。
十二、粘合
字之本相離開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顧揖乃佳。
如“化”字,此字在書寫的時候很容易左右分得太開,所以左右部分應靠近一些。
如“槍”字,中間部分的留白剛好,不會過大或過小。令左右兩邊呼應又互相揖讓。
十三、捷速
如“風”“鳳”之類,兩邊速宜圓掣,用筆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也。
如“風”“鳳”二字,外面的兩筆書寫速度要快,將其力度表現出來。右邊的橫折彎鉤,意中如電,一氣呵成。
十四、滿不要虛
意思是說在書寫包圍結構的字的時候,中間部分不能顯得空虛。
如“國”字,實際上還是有一點留空的,要求是而不是“滿”而不是“擠”。
如“囚”字,如果方框里面的筆畫較少,那么方框也應相對變小。
以下兩個“圓”字,上邊是歐體的方框,下邊是顏體或柳體的方框,可以感受下其不同。前面的“國”“囚”是用歐體寫的。
十五、意連
字有形斷而意連者。
如“心”字,左點回鋒找臥鉤的起筆處,臥鉤的鉤指向中間的點,中間的點點完之后向右挑筆,找到右邊的頓筆。
如“之”字,首點指向左邊挑筆,挑筆指向撇筆,撇指向捺的起筆。是為筆斷而意連。
十六、覆冒
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
這里指的多數是上下結構的字,把上面寫得稍微大點,覆蓋住下面部分,顯得穩當。
如“室”字,寶蓋頭完全把下面的部分“蓋住”
如“金”字,“人”完全把下面蓋住了,但也不能過大。
十七、垂曳
垂指的是最后一筆呈下垂狀,有一種向下的趨勢。如“都”。
曳指的是最后一筆斜曳向下,就是指向右下方的意思。如“天”。
垂和曳都不能太長或太短,否則破壞整個字的平衡。
十八、借換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法。漢字里很多字為了漂亮,常常把偏旁部首換個位置,也會增減筆畫。(見十九、增減)
如“花”字,左邊的“亻”變成“人”,放到中間,變成一個上中下結構的字
如“秋”字,寫成“秌”。還有“鵝”寫成“鵝”或“?”,峰寫成“峯”。
十九、增減
字有難結體者,或因筆畫少而增添,或因筆畫多而減省
如“建”字,在“廴”的左上加一點,整個字就顯得均衡相稱。但不是與走之底雷同。
如“德”字,在“心”上省略了一橫,令到右邊的部分更加容易處理了。
二十、應副
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后可。
如“丸”字,注意“丸”字的唯一的點畫,此點的位置和形狀對整個字的有很大的影響,不能上一點,也不能下一點,要和其他筆畫呼應起來。
如“詩”字,“詩”只有兩個點,但兩個點的方向和形狀也有一點不同,而且點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
二十一、撐柱
字之獨立者,必得撐柱,然后勁健可觀。
如“出”字,中豎基本垂直,為此字的主筆,撐住整個字的重心。
如“下”字,豎畫也是基本垂直,像一根柱子,把其他筆畫都“撐”住了。
二十二、朝揖
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顧,兩文成字者為多。
這里的意思是應該是很多左中右或上中下結構的字都當作一個整體或兩部分來寫。
如“斑”字,是一個左中右結構的字,但可見三部分都鏈接得很緊密,當作一個字來寫。
如“雖”字,也是一個左中右結構的字,但更像一個左右結構的字,“人”和“圭”十分緊密,已經貼在一起了。當作兩個字來寫。
二十三、救應
凡作字,一筆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救應,如果結裹,《書法》所謂意在筆先,文向思后是也。
這里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無論在寫什么字,第一筆落筆的位置,大小,形狀等等,就已經決定了這個字的位置、大小和質量了。如果第一筆沒寫好,也盡量通過一些方法“救”回來。
如“主”字,第一筆點畫的位置、大小,便已決定了其他所有筆畫的位置和大小了。也就決定了整個字的大小。寫字就像寫文章一樣,要想好后面怎么寫,才開始第一個筆畫。
二十四、附麗
字之形體,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離。凡有“文”“欠”“支”旁者之類,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如“起”字,偏旁和部首之間聯系要非常緊密,在布局上注意主次之分,并起到增添色彩的作用。
如“飲”字,“食”和“欠”十分緊密,“食”為主,“欠”為次,“欠”的形狀非常美妙,附在了“食”的旁邊。
二十五、回抱
如“包”字,包字把要抱住的中上部分都抱住了,意思就是要有一定的長度,要不然就“抱”不住了。
如“曷”字,橫折鉤把里面部分都抱住了,要非常注意里面抱住的空間,不能過寬也不能過狹。
此二字都用了以上的第十九增減法的減法。
二十六、包裹
上一法主要是包二分之一,此法是指包四分三或全包圍結構。
如“匪”字,左包右,這樣類型的字還有很多,底橫要比第一橫長。同時要滿足“滿不要虛”的要求。
如“兇”字,下包上,這樣類型的字一般都不會把里面的部分包住,只是包一半或三分之二,像“幽”“函”等字。
此外還有上包下,右包左(回抱)等,就不列舉了。
二十七、卻好
卻好就是剛剛好,恰好的意思。關系到此法的字都比較難寫,因為要做到剛剛好實在不容易。
如“廊”字,左撇、首橫和最后一豎的長度,位置都要剛剛好,包裹緊湊,均衡平衡,結束得當。
如“萬”字,“田”的大小剛好,下面包圍的空間也是剛好。具體要自己去感受了。
二十八、小成大
這里指的是,某個字能不能寫好,往往由其中最關鍵的一筆決定,以小成大。
如“造”字,這個字的關鍵在于最后一筆,如果“辶”的平捺沒寫好,無論前面的筆畫寫得多么精致,也都沒用了。
二十九、小大成形
謂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勢也。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若能大字結密,小字寬綽,則盡善盡美矣。
如“藏”字,“臣”的橫畫加上中間的橫畫形成“排迭”法,右則使用了“補空”法,同時把左邊的筆畫省略了,使用了“增減”的減法。此為結密而無間。
如“七”字,雖只有兩筆,但依然發揮出它原本的特性,一筆放、一筆收。此為寬綽而有余。
三十、小大 大小
《書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寬猛得宜。
意思就是說,寫大字的時候要當作小字來寫,寫小字的時候要當作大字來寫。
如下圖“圃”和“日”字,如果“日”寫得和圃一樣大,那么就會覺得“日”碩大無比,和“圃”字放在一起,就會覺得“圃”很小。所以在寫字的時候要注意視覺規律,要不然看起來會很不舒服。筆畫少的字應該把筆畫寫粗一點但又控制大小,筆畫多的字把筆畫寫得細一點,不然容易把原本大字寫得超大。
(注釋:以下三十一和三十二指的是寫字時容易發生的毛病。)
三十一、左小右大
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結字,易于左小而右大。
如“紀”“琁”字,故意增加偏旁的大小,令到偏旁部首差不多大,令人感覺舒適,相稱。左小右大確實是在寫左右結構的字時的一種基本方法,但是有很多字都是偏旁和部首差不多大的,這要視情況而定。
三十二、左高右低,左短右長
在寫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容易左高右低,左短右長,這是因為在左邊當偏旁的時候,通常都是依附著部首的。意思就是說,出彩的地方往往在部首,而不在偏旁。所以往往會忽略了偏旁的塑造。
如“師”字,“師”容易把偏旁寫得高于部首。故意把偏旁寫得和部首齊平。在《黃自元楷書九十六法》里專門提到此類問題。
如“福”字,故意把示字旁寫得和右邊一樣長,這樣看起來平衡,舒適。
三十三、褊
學歐書者易于作字狹長,故此法欲其結束整齊,收斂緊密,排迭次第,則有老氣。《書譜》所謂密為老氣,此所以貴為褊也。
如“服”字,“服”字很容易寫得很長,所以故意拉長了豎和豎之間的距離,令此字看起來橫扁一點。
如“思”字,錯開了“田”和“心”的位置,把“心”壓扁,令此字看起來扁方一點。
如果有某個字感覺很難寫,不妨試試把它寫扁一點。
三十四、各自成形
凡寫字欲其合而為一亦好,分而異體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長短闊狹亦然,要當消祥也。
如“隨”字,左邊“ 阝”是背勢,右邊是向勢。各自成形,互不干涉。
如“鸞”字,要求上下部分合而為一,上半部分的左中右部分也要和而為一,不然會沒有位置給這么多的筆畫了。另外,“鸞”使用了“排迭”、“頂戴”、“回抱”、“朝揖”和“應接”等法。其實書寫一個字,有時要用到很多結字方法的。
三十五、相管領
欲其彼此顧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如“輟”字,全字可分成兩個部分、三個部分或五個部分。“車”和四個“又”各自可分為五個部分,每個都是一個整體。也可將上兩“又”和下兩“又”分別組合成兩個整體。而四個“又”也能組合成一個整體。若是不能做到互相呼應,會很容易把其中一部分獨立出來。
如“露”字,全字可分成兩個部分或三個部分,“雨”和“足”和“各”都可以看作獨立的一個字,他們組合起來感覺毫無違和。若是遮擋住“雨”,變成路字,看起來也很舒服。這就是相管領。
三十六、應接
字之點畫,欲其互相應接。
如“無”“照”字,四點指向中間方向,相互顧盼,應接。
如“悅”字,“忄”的亮點指向豎,右邊為了不和左邊兩點雷同,左點變成撇點,但方向一樣。
? ? ? 《歐陽詢楷書三十六法》有很多在行書也通用,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很多時候一法實際上是兩法或多法,他把能類比能互通的歸為一法,說明古人在總結歸納上是很牛的。寫一個字的時候,往往是很多種結字方法一起運用的。當寫多了之后,變成下意識地寫字,根本不會去想這個字用了什么法什么法了。
? ? ? ? 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楷書而言,學會基本筆法、結體之后還有漫長的臨帖過程。而臨帖學的是章法,無論是練字還是對于書法鑒賞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書法一道是否能專精,看的也就是臨帖的功夫。
? ? ? ? 以上就是這么多了。這些字都是我寫的,雖然還有一些字寫得還很牽強,但我會繼續努力。這里有很多我自己的觀點,如果有錯的話,請大家指正出來。同時,學完歐陽詢還有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還有很多書法理論,就像這個《三十六法》,還有《九十六法》、《書譜》等等,諸位加油吧!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