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想到,三個月前媽媽已經到了想一死了之的地步。她把遺書寫好后,在五樓陽臺上徘徊了很久很久。
媽媽查出抑郁癥大概有小半年了,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她很有可能患病已經超過七八年了,只是我們一直沒往那個方向尋找原因。
這些年來,媽媽的負面情緒越來越重,凡事都往壞處想,而我還總是笑她“想不開”,真跟農村的老太太沒差別,甚至還寫過一篇《我媽的負能量》來戲謔她。從內心深處我從未認真對待過此事,我總天真的以為,我掙的錢越來越多,能給予他們的越來越好,“有什么想不開的呢?”
除了心理上的負面和消極,媽媽的身體似乎也每況愈下——她腸胃差,吃什么都容易拉肚子;她血壓高,動不動就心慌頭疼;她神經衰弱,晚上經常無法入睡;她耳鳴得厲害,據說耳朵里面跟飛機起降一樣吵鬧;她隔三差五就帶上口罩,說自己感冒了,然后就在桌上擺一堆中藥西藥,挨個吃起來。所以我經常笑她,其實沒大毛病,最大的毛病就是“愛吃藥”。
那一天早上,媽媽沒有像往常一樣如約而至,我打電話給爸爸,他說“你媽昨晚沒睡好,早上起不來,還躺著呢。”我心里有些隱隱的不安,因為從媽媽的性格看,她答應我的事情無論如何都不會拖延的。我去看她,她躺在床上很虛弱,說早上起來后,忽然覺得特別難受,說不出來的難受,百爪撓心一般,皮膚下面好像有火在燒,又好像有冰水在流動。我心想,這是什么怪病啊?可是由于媽媽經常“不舒服”,我也見怪不怪,說,“沒事兒,可能沒睡好,身體抵抗力差了,先吃點東西,不行咱們就去醫院看看。”然而媽媽說完全沒有食欲,一吃就想吐。然后她又怕耽誤我上班,不停的說“沒事兒,躺躺就好了,你快去上班吧!”
但這種狀態沒有任何好的跡象,媽媽對所有事情都失去了興趣,甚至她平時最愛的電視劇都不想看了。她目光有些呆滯,問她就總是說,“難受,心里面特別麻煩,控制不了。”這跟以往完全不同。后來媽媽去旁邊的醫院,醫生做了些基本檢查,也得不出什么結論,然后若有所思的說“我看你有點焦慮,可以去看看心理科。”就這樣,媽媽遵醫囑去“心理科學科”做了測試,結論是“中度抑郁癥”,并開了西藥。
到這個時候,媽媽反而踏實了,因為至少知道得了什么病,而且“有藥可以吃”。然而在怎么治療這件事情上,家里人產生了分歧。
我當然贊同遵醫囑,定期服用治療抑郁癥的西藥;然而我老婆是中醫的鐵桿粉絲,堅持認為不能吃西藥,副作用大,會損害身體,“回頭吃傻了”,最好的方式是用艾灸、拔罐、針灸、按摩等中醫傳統療法,慢慢治。媽媽自己則是毫無主見的,她一方面期盼可以有特效藥把她從每時每刻的“難受”中解救出來;可是另一方面,她也擔心用藥成癮,回頭出現其他問題。
我查了很多資料,魚龍混雜,各說各話,心里面也不太拿的定主意。我其實是堅定的西醫支持者,然而抑郁癥這種病,在醫學上也確實沒有完全的定論(當然這也正是科學值得信賴之處,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承認自己的無知)。我猶豫的并非選擇中醫還是西醫,我猶豫的是在沒有完全定論的前提下,要不要吃西藥。因為從內心深處,我根本不相信做個艾灸就可以治愈抑郁癥。
這種優柔寡斷之下,家人妥協的結果是,先讓爸媽去三亞的新房子住一段時間,散散心,春節之后再說。那個時候,我潛意識里面仍然天真的認為,藍天白云、海風習習,說不定媽媽心情一好,病也會有好轉呢。然而事后看來,那是媽媽最痛苦的一段時間,每日坐立不安、忽冷忽熱、如萬蟻噬心,每時每刻都想著從樓上一躍而下、一死了之。
我那時幾乎隔幾個小時就打個電話過去,問問她的情況。我聽得出她完全沒心情跟我說話,就總感覺不妙。于是我給她買了回程的機票,讓她再去醫院看看。接待她的是同一個醫生,她得知媽媽沒有服藥后,說道,“像你這樣的我見的多了,都是怕吃藥吃壞了腦子,就拖著拖著,一個個最后都半死不活的,越拖越嚴重,再治就來不及了!”
從那次后,我頂住壓力讓媽媽服藥治療。為了讓她安心,我想辦法在協和醫院掛了特需號,對媽媽說,“這個大夫是專門給老太太看抑郁癥的,很多人都治好了,咱也沒問題的。”那個大夫神情莊重、慈眉善目,對病人確實極為耐心,專業級了。從他嘴里說出來的話,聽著就讓人信服。他說,抑郁癥就是神經系統出了問題,服藥有很大概率是可以治好的,不用擔心服藥成癮的問題,兩年后視情況逐步減量,不會有大問題。
到現在為止,媽媽吃了兩個月藥,眉目逐日展開,笑容重新浮現,病情明顯好轉。她跟我說,心里面舒服多了。又開始看“抗日神劇”,甚至可以給我包薺菜餛飩吃了。我自己也明白了這幾點道理:
第一,抑郁癥很可怕,而且就在身邊,千萬不能忽視。原來我總說,農村的婦女動不動就跳井了,自殺了,是因為心胸狹窄,現在看來,她們有很大可能是得了抑郁癥,但被長期忽視;另外,各種莫名的不舒服,可能就是抑郁癥前兆;
第二,抑郁癥一定要服藥,是有很大幾率治好的。當然確實可以配合按摩等中醫理療方法,因為無論怎樣,按摩都可以讓人放松,一個好的理療師可以陪病人說說話,做做心理咨詢,這有不小的功效;
第三,我雖然更傾向抑郁癥是生理疾病,但也相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畢竟得抑郁癥的更多是老人、孕婦這樣的相對“弱勢”人群,所以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第四,病情也許有一天會反復,但別灰心喪氣,打起精神來,繼續跟它斗爭!
三月春光明媚的周末,我帶著家人去郊外踏春。媽媽帶著我兒子挖了一大兜子的野菜,很是開心。她說,在三亞的時候,是她的大孫子救了她,每隔幾分鐘就跑過去問問“奶奶好點了嗎?”還給奶奶按按肩膀捶捶腿。她就想著,無論如何都得努力活下去。
這個周末帝都雖然霧霾,但依然有著可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