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先問幾個問題:你看靜香是不是一天到晚跟男生在一起,是吧;你看靜香喜歡洗澡,卻又經常不關門不拉窗簾,你看是不是多次被大雄偷看了;靜香身邊的女性朋友,幾乎都長得丑,你看靜香朋友胖妹長得丑吧;靜香因為胖虎很強壯拿他當保鏢,你看胖虎是很強壯吧!靜香是為了拿小夫拿提款機,你看小夫很有錢吧!所以你以前的白蓮花是綠茶婊。然后這事就火了。
最近這半年多以來,類似熱點包括大頭兒子成了富三代,靜香原是心機婊,這些熱點事件的背后,其實都有一個內在的行為邏輯,當然塑造得最成功,話題性最久的自然是90后創業者不靠譜。
就讓我分析,陰謀論者是如何讓90后創業者從頭頂花環一步步走向不靠譜的。
90后作為群體符號,足夠爭議
90后創業者作為時下最熱門社會話題,這也是90后創業者飽受爭議的初始條件——一個能夠引起所有人,或者說主流發聲人群共鳴的集體符號。
舉個簡單的案例:最近幾年的懷舊風其實就是圍繞著這個為中心去展開的,只是在懷舊風潮興起的最初幾年,所有的懷舊都還帶有滿滿的情懷在里面。于是我們發現最近幾年,各種類型的懷舊電影、老式家具、和懷舊餐廳遍地開花。
這些都是屬于一代人乃至兩代人的集體符號。然而雞湯喝多了也會膩,情懷聊多了會想吐,當懷舊爛大街了之后,變種也就隨之而來了。人性的本質是喜新厭舊的,懷舊其實跟情懷沒半毛錢關系,恰恰是最真實的反映了人的喜新厭舊。當新時代的東西看膩了之后,稀缺的情懷其實成為了一種時尚和潮流。
時尚和潮流本質就是個輪回,一波東西被人玩膩了之后,另一波東西再翻出來炒,所以張馨予的大花棉襖又火了。懷舊這事具有兩個天然屬性,一個是情感共鳴,一個是商業價值,它是一個剛需,所以懷舊永遠都不會被營銷圈放棄。但是情懷式的懷舊已經爛大街了,這個時候變到了需要變化的時候了,于是各種怪胎就出現了。
當老式電影、懷舊家具和時代印記被炒完了之后,一些標志性的人便開始被推了出來,這些人或是電影里的、或是動漫里的,承載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大頭兒子、靜香和依萍均屬那個時代的立體印記。其中大頭兒子和隔壁老王的故事早就火了很久了,富三代的故事讓大頭兒子再火了一把。
顛覆傳統形象
第二步便開始了顛覆作戰。在這個收個快遞說聲謝謝,當被當成裝逼的時代,一些90后高調地言論被媒體刻意放大。最成功的社會熱點事件,就是激發集體人群的情感共鳴。大頭兒子的故事里,那個引起所有人共鳴的話題,就是有關于財富的設定。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實例證明,給出一個讓看客們不明覺厲的結果,講一個完全顛覆我們印象的故事。
在整個互聯網的信息海洋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內容,它們往往在講述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它們的內容讓你不敢相信,但是他們通篇不斷舉例論證又讓你覺得仿佛好像是真的。最通俗的案例就是關于念不念大學的,最近很火的兩份名單,他們通過一個簡單粗暴的解釋,告訴你不念大學的喬布斯、比爾蓋茨都功成名就了,這還何須念大學。
用1%的案例去解釋99%的事情,是制造這些事件的推手們的慣用手法。就比如靜香被黑成心機婊這事,里面有一個論點,就是說靜香天天跟男生在一起玩。靜香每天和大雄他們在一起玩的時間,只不過是一天中的很小一部分,作為一個漫畫,自然也是圍繞著主角來刻畫的,路人們自然是被忽略掉的。如果天天畫靜香和其他女生在一起玩的畫面,那么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所有的熱點社會話題,很多都在做一個顛覆,對于一件事、一個人的內容和形象的顛覆,換個角度炒冷飯往往可以收獲不一樣的效果。人們都樂于見到劇情的反轉。
以前都說90后是祖國的未來,90后創業者如何如何了得。新時代需要什么,需要顛覆!所以以前了得的90后創業者,劇情反轉直下成了所謂的牛皮大王。
拉仇恨值
光是顛覆形象其實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這個顛覆之上,再去賦予事件一些能夠引起共鳴的熱點話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拉仇恨,從而引起話題的持續傳播。
在這個各種“婊”出沒的時代,靜香成功的被黑成了“婊”,而且成為了這里面最不被人喜歡的心機“婊”。某種意義上說,“白蓮花”這個帶代表圣潔的詞,已經成為了“心機婊”的代名詞,所有的圣潔都在被黑成“婊”。
然而這些都只是虛擬人物,離現實生活太遙遠,我們需要離我們更近的仇恨,于是超級課程表的余佳文火了。這位話題大王成功的遭到了普羅大眾的嫉恨,憑什么我拼死拼活,你卻號稱可以輕輕松松賺取一個億。
其實吧,做人還是要謙虛的,當然這都不重要,因為陰謀論者想要的結果達到了,那就是利用群眾的反感,為整個話題增加足夠的爆點。
而90后創業者被樂于代表90后的余佳文代表了,引來了一堆的仇恨。
幕后推后們都在企圖將事件邏輯簡單化,簡化到非A即B的對立場面上,通過簡單化思維將圍觀人群變互相對峙的對立面,這樣爭議就出現了,熱點自然就產生了。
向傳銷學習
這個世界最厲害的營銷人員其實是干傳銷的,它們善于利用集體的力量,通過事件分解,將兩個完全不相通的“因為所以”連接在一起。比如因為北京要開奧運會了,所以你跟著他們就能發財之類的。
其實很多熱點事件背后,他們都在干一件事,那就是讓你停止思考,然后順著他們給出的思考路去往下走,最后產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感嘆。這個道理放在任何一行都是相通的,所以的銷售公司在培訓員工的時候,都在告訴員工,你們一定要讓客戶做選擇題,二選一是最好的銷售方式。
這事其實就跟我們看著腳走路永遠走不了直線一樣,二選一往往會把我們帶到一個完全錯誤的結果里。比如他告訴你念大學的都是白癡,不念大學的都成功了,但是不會告訴你也有不念大學的白癡,和念了大學的成功人士。
去掉正確答案,留下他們想要的答案,然后圍繞著這些答案不斷的去解釋和論證,會讓你不知不覺產生一種只有這些答案的錯覺,其實往往留下的答案都是錯的。
90后的黑歷史正式開始,它首先告訴你90后創業者不靠譜,然后一步步去分解答案。
比如說你看余佳文央視舞臺大放厥詞給1億分員工不靠譜,是吧;
你看臉萌的郭列現在是不是淡出了大眾的視線,是吧;
你看陳安妮的快看漫畫版權是不是被質疑,質疑了!
你看張天一的伏牛堂是不是就賣米粉,就賣這玩意!
你看馬佳佳的泡否倒閉如吧,倒閉了!
……
分解行為是一種很可怕的邏輯!
可不會有人去解釋,陳安妮的快看漫畫用戶數已經超過700萬,簽約漫畫家超過500名;張天一是就賣米粉,不過已經開了5家店,旗下社群人數超過20萬;你們說淡出視線的郭列,IDG前副總裁李豐明確表示郭列只是低調而已,將在9月、10月放出大消息……
陰謀論者又怎肯善罷甘休,放出了最后的絕招:你看90后創業者是不是遠遠少于90前創業者。這就像是90后腆著臉對00后說,我就說你不靠譜吧,創業沒幾個。如果是這樣,小弟我認輸了。
結語
尋找一個群體符號形象,然后站在對立面顛覆這個形象,用群體軟肋拉升仇恨值,綁定時下社會熱點,然后利用分解邏輯去綁架你的思維,90后創業者就這樣無辜躺槍。
感謝艾瑞克自留地提供文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