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貪愚弱私,違反規則會墮落,遵守同樣不會贏,因為這是一個必輸的結局。誰也逃不掉命運的漩渦,也沒有誰是無辜。
如果要給《驢得水》提關鍵詞,電影開頭裴魁山所說的“貪愚弱私”四字足矣。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有這四大特點,只不過表現程度各不相同。
1.校長之“貪”
校長的貪在名聲,貪在夢想,他不顧一切想要在農村推行教育,他以夢想之名號召大家來到農村推行教育,為了實現在農村推行教育的目的,什么辦法都可以用。豈不知真實的情況可能正如裴魁山所說:“中國最缺乏教育的或許不是農民。”
校長其實是偽善的,口上說的驢得水的工資要專款專用,義正言辭的斥責大家,實際自己也在用這筆工資。當教育部發下驢得水的六萬余元工資后,兩個月時間就花去近3.5萬元,怎么花的電影講的比較隱晦,不過有一部分是通過佳佳的二姐采購的,具體怎么操作就不禁令人遐思了。
校長非常重視上層的看法,當聽到教育部在關注時,要求裴奎山安排六個學生在學校的各個角落閱讀、寫字,要求周鐵男安排同樣的六個學生打籃球、做體操,還要做到真實且自然,也真是荒唐可笑之極。
當校長偷看特派員文件袋時,裴魁山勸說這樣不好吧,校長回復說,“干大事不拘小節”。明知張一曼要睡服銅匠,同樣干大事不拘小節;當銅匠媳婦找上門,和張一曼說大事小事要分清,讓張一曼承認穿破鞋,間接導致銅匠最后對一曼展開的報復。最后在銅匠的惡劣要求面前還是辦大事不拘小節,親手剪去張一曼的長發導致張一曼整個人的崩潰。
在校長看來,為了大局個體的原則、靈魂、肉體什么都可以犧牲,而影片中幾乎所有的悲劇都是由校長一手造成,這樣看來貪名確實比貪財更可怕。實際上人類中最可惡的也許就是那些帶著偽善面孔卻手持屠刀的家伙。
2.裴魁山之“私”
裴魁山在電影中是一個非常自私的角色,他的出發點都是從自我出發,他很喜歡錢,但并不是一毛不拔,這也正是裴魁山即使十分不愿,還是同意拿出一個月的工資作為獎學金的原因。驢棚著火時,其他人都在觀望,裴魁山是首先想到拿水救火并采取行動的人,可以說裴魁山是比較功利和務實的。如果說其他人都是理想主義者的話,裴魁山就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裴魁山一直也很弱,膽小怕事,剛開始就不同意進行欺騙,害怕欺騙帶來的后果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對用銅匠扮老師保持懷疑,也一直勸校長,可惜校長沒能采納。當然當聽到有每個月3萬塊的補助時,也徹底放棄勸說校長。電影好像在揭示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出賣自己的底線,只不過是價位不同而已。
當一曼睡服銅匠的時候,裴魁山在窗外站了一夜,他徹底放棄那點僅存的幻想,完全否定自己,認為一切都是虛妄,只有金錢才是實實在在。
當銅匠媳婦找上門,裴魁山逼著一曼承認,此時周鐵男堅決不同意一曼承認和銅匠的那件事,裴魁山向周鐵男喊出了“憑什么拿你的道德標準綁架我的利益”,可以看出此時的裴魁山已經唯自己利益至上,其他一切都已和他無關。
當特派員要讓人罵張一曼時,裴魁山用最惡毒的話罵張一曼發泄心中的怨恨,就是因為張一曼和自己所想的不一樣,因為張一曼打碎了自己的夢,便寧可毀掉張一曼。
哎,所有現實的滑稽的演繹不過是一個又一個悲劇。
3.周鐵男之“愚”
電影中周鐵男是愚的象征,影片一開始他就跟鈴鐺較勁慪氣,接著驢棚著火時又第一個拿掃帚救火導致火越來越大,后來又直接頂撞特派員,周鐵男從不計較后果會怎樣,只圖一絲嘴上的痛快,最后卻總是讓事情越變越糟。
周鐵男罵張一曼時暗地諷刺銅匠結果導致銅匠對張一曼更深的報復,罵銅匠是驢導致特派員要殺掉驢,最后揭穿這個謊言卻終于也導致本我的毀滅。周鐵男一直想要滅火,卻總是導致火燒的更旺,如果說校長是點火的人,那周鐵山就是加柴者,對周鐵山除了說愚還能說些什么。
4.張一曼之“弱”
張一曼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弱女子,她沒有一絲保護自己的能力,另類的她只能在邊遠山村找到一隅偷生,最后還是逃不脫命運的漩渦。
影片開始,當裴魁山問張一曼關于獎學金的看法時,一曼說:“啥獎學金啊。”周鐵男說:“你不用管,反正支持就對了。”“那我支持吧”,可以看出一曼一直對一切都無所謂,她熱愛這個世界,卻又不自覺和普通人類社會保持距離。
當裴魁山找到一曼的時候,問一曼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去云南西南聯大時,一曼把蒜皮像雪花一樣撒入空中時,一曼說:“昆明能下雪嗎?浪漫吧,裴魁山。”
裴魁山說:“你真可愛,我喜歡你。”
一曼這時候有點懵:“啥意思啊,老裴。”他想用老裴這種稱呼來掩飾自己的慌張。
裴魁山說:“我說我喜歡你,我想要你,我想跟你過一輩子。”
一曼有點受到驚嚇了,她根本沒有想到事情會這樣發展,她說:“干嘛說這種話啊,你覺得我是那種能跟你過一輩子的人嗎?”
裴魁山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一曼,他認為一曼太過單純,是別人的看法導致一曼那樣想,那不是一曼真實的樣子。
真實的不去相信,卻非要找理由來說服自己,甚至想要說服一曼。裴魁山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站在自我的角度用自己的一套邏輯來理解這個世界,來理解張一曼,必然會與真實產生偏差。不過換個角度,誰曾管你真實是什么樣的,一切的標簽不過是想把你變成我需要的人或是我可以理解的人。
張一曼感到無助,她說:“壞了,哎呀,這可怎么弄啊。”就像是一個游戲人間的小孩玩壞了自己的玩具一樣,她感覺對不住,她不想被束縛,只想自由自在的隨性生活。
張一曼習慣了游戲人間,她特立獨行,隨心所欲,就像個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在她眼中一切都是玩具,人和動物其實也沒有區別。豈不知人類的社會容不下這種大眾難以認可的行為,人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既有的規范,都要符合人們的期望。
正如電影中裴魁山罵一曼時的話,人的任何行為都要有目的,是為了財、名或是最基本的生存,你總得圖點什么大家才好和你相處,就像婊子和別人睡是為了錢,為了活著。但是張一曼根本沒有確切的目標,她和別人睡只是因為她樂意她喜歡。
男人都想要擁有一曼,而一曼只想要游戲紅塵。恰好傷害了你,也不過是弄壞了我的一件玩具。當玩具想要享有主人的獨寵,結果只能是悲劇。
張一曼確實和大眾不同,她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她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她是個弱女子,最多不過是一朵帶刺的玫瑰,不小心刺破了那些采摘者的手。這些采摘者們便一起開了個審判大會,宣布張一曼連婊子都不如。眾人發誓要摧毀那個人,那個和大眾不一樣的人。
只是憑什么,就因為不一樣就要被毀滅?正如《異鄉人》中所說:“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么審判我的靈魂。”
5.銅匠之“惡”
銅匠貌似是電影中最無辜的人,他在不經意間踏入這個漩渦,被攪得無處容身,最后也害的別人粉身碎骨。電影中的每個角色好像都是受害者,又好像都是施害者,沒有誰能逃離,也沒有誰是無辜。
銅匠認為照相會死人,無論大伙怎么給他解釋都不聽,最后卻在一曼的誘惑下答應繼續扮演,又一次說明只要價錢足夠,我的靈魂請你拿走。
銅匠認為照相會死人是愚,演完老師不忘要錢是私,在家被媳婦欺負是弱。想要拋棄妻子留在一曼身邊,想要去美國是貪,貪愚弱私在他身上表現的最徹底。但是誰又能想到這樣的人受到傷害后,報復也來的最猛烈。
銅匠說自己是本分的,只不過是沒受到誘惑罷了。這確實是人的本性,又怎么怪得了銅匠。就像從伊甸園被趕出的亞當夏娃,是該怪蛇的引誘,還是該怪自己沒能抵得住誘惑?誰又能說的清楚人本來就是惡的還是被教成惡的。
一曼徹底睡服了銅匠,也給銅匠造了個綺麗的夢,這個夢太過艷麗,銅匠根本無法自拔。銅匠心里從此種下一顆野蠻的種子,這顆種子生根發芽生長最終撐破了銅匠原有的世界。
銅匠離開的時候就還想著能再回來見一曼,一曼留下一縷青絲作為送別的禮物,豈不知銅匠卻會從此走火入魔,銅匠唱山歌送別時的場景又多么令人傷感。
有月光的夜深人靜的時候,
大自然是那么美麗,
每當這時候我就會想起離我遠去的你,
當我唱起歌兒時就像你在我面前一樣。
夢里常看見您的容顏,最令我難忘的是你的笑臉,再見卻帶來的僅剩毀滅。
當媳婦要打一曼,銅匠想要趕走媳婦,決心自己留下來做老師。一曼最后不得不講出睡覺只是為了留他下來照相,一曼說,銅匠對她就和牲口一樣。聽完一曼的罵,銅匠扔掉那縷青絲,從此萬劫不復。對人類而言,自古認為人超脫于萬物之上。因此當銅匠聽到自己和牲口一樣后,就完全崩潰了。他拋棄了舊世界,新世界又無法容納他,從此銅匠無處容身。
人和動物到底有什么區別呢:電影中講驢不會叫,吃響聲散就會叫了,好像在說人和動物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分別。那把人說成牲口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人受不了自己和牲口是一樣的,我們是萬物之靈,怎能說和動物一樣。
其實一曼完全是出于好意,想讓銅匠回到原來的軌道,但就和招惹裴魁山一樣已經太晚,男人一旦陷入她的粉紅陷阱就根本出不來。
銅匠再次穿著裴魁山的貂絨出現的時候,已經完全成為另外一個人,他要挾特派員開除張一曼,讓一曼曾經的朋友狠狠的罵她打她,最后直接奪去一曼心愛的頭發,看張一曼像狗一樣鉆入桌底才肯罷休。
哎,可憐的弱者也往往是最可惡之人。
6.孫佳佳之“善”
孫佳佳是整個影片中那唯一的一絲穿透黑云密布的希望之光,但又不斷在校長的親情面前屈服。
當佳佳打水回來看到驢棚著火,趕緊用那一點點水救火,當大家都阻止她時,引出佳佳的第一次爆發,她要告發所有的人,讓所有人進監獄。不過佳佳最終還是屈服在父親面前,第一次想要告發的念頭被壓制。
佳佳始終想告發揭穿而不能一方面是因為,人哪能真正做到大義滅親,戰國時儒家就提出親親相隱,甚至規定親屬之間有罪應當互相隱瞞,不告發和不作證的不論罪,反之則要論罪,因此佳佳在親情面前只能一次次被屈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佳佳的反抗就像她打回來的那一點點水,怎么可能撲滅這已經燃起的熊熊大火。
佳佳的第一次屈服失去的是驢的棚子,第二次屈服被毀滅的是驢,第三次為父親再次屈服差點連自己也一同毀滅,幸運的是婚禮被銅匠媳婦破壞,佳佳才能從容離開。
最后婚禮上銅匠媳婦的闖入,破壞了這一骯臟的交易,好像也在暗示破局者還是需要底層百姓才能打破一切,才能澆滅大火重新再來。
佳佳和周鐵男說,敗露了能怎樣,天會塌下來嗎?如果做錯了不愿承擔后果,現在做更錯的事,到時候有更嚴重的后果,就更不愿意承擔了。校長認為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一切都會越來越好。佳佳則堅信過去的如果就這么過去了,以后只會越來越糟。
其實人生就像電影中周鐵男送給佳佳的彈力球,你總以為摔得越狠它會彈得越高,殊不知落在地上的彈力球總會有再也彈不起來的時候。
7.眾生的毀滅:
整部電影都是不停的在救火,而這火總要燒毀些什么才會停止。
驢棚偶然著火需要救火,這把火燒毀了驢棚。
銅匠不同意照相需要救火,這把火燒毀了裴魁山,
銅匠媳婦找上門需要救火,這把火燒毀了銅匠,
平息銅匠的怒火需要救火,這把火燒毀了張一曼,
特派員要殺黑驢需要救火,這把火又燒毀了周鐵男,
違反規則會墮落,遵守同樣不會贏,這是一個必輸的結局。誰也逃不掉命運的漩渦,也沒有誰是無辜。
電影中的雨神廟好像象征著什么神秘的人性,建立在神廟上的學校又貌似象征著理性的人生,但是建立在神廟基礎上的理性能有幾分真實,況且被扔在墻角處的神始終還在掐著眾生的脖子,眾生又如何逃脫得了命運的枷鎖。
最后所有人都成為校長一樣的人,成為辦大事不拘小節的人,這不是某一個人的錯,因為這本是社會的生存之道:什么也別聽,什么也別管。
THE END
來者皆緣,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