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武志紅老師的直播,心情很是激動,雖然,老師講的“界限意識與共生關系”在之前聽過,然而,再次聽到還是有一種煥然一新,令人茅塞頓開的感覺。
老師直播講的主題非常的清晰,清晰到可以在自己的腦子里,搭建一個知識框架。但是思路如下:
一、什么是界限意識?
二、什么是共生關系?
三、如何樹立界限意識?
一、界限意識
上面的這兩張圖片,一張是中國的居民建筑,一張是歐洲小鎮的居民建筑。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的住房建筑,基本上就是挨著的。
當老師提到蓋房子時的界限時,我腦種瞬間浮現的是我家蓋的房子。原本我家的房子蓋起來之后,可以留出一個很大的院子,但是,為了讓我房子和鄰居家的房子蓋齊,顯得好看,我家的房子的位置就選擇了前置,這樣下來,我家的院子就會非常的小,而房子后面卻空了一大片地。這樣自己感覺很不舒服,但是,總感覺滿足了一些什么東西。
當時是11年,我剛剛高中畢業,還沒有接觸心理學,也不知道什么是界限,也不知道什么是共生,只是很不能理解父母這些做法和行為。
再看看第二張圖片上的房屋建設,給人的感覺是清爽,很舒服,也很自由。
在我們這個共生文化里,我們也都是共生文化的產物,我們的行為和思想,也被這種文化所驅使,這種強大的力量,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難抗拒的。最后的結果,雖然自己不舒服。但是,卻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這種“舍我為他”的做法,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嚴重地限制了自己的生命。為此,生命將不能做自己,也不可能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然而,世界在變得越來越好,很多舊的思想,舊的做法也逐漸的被淘汰,新的思想也開始在我們這一代,慢慢的展現出力量。而這樣的改變,也要從一個字開始——“NO”
想要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想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家,就必須確定一個屬于自己的地盤,自己的空間,才能有可能走向最終的目標。
所謂的“界限意識”指的就是地盤意識。
自己有界限意識,也要尊重別人的地盤,這是人際關系的基礎。如果把握不了自己的界限,守不住自己的地盤,那么即便給你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你敢要嗎?你敢成功嗎?你的地盤可以隨意的被別人侵占,你還會去努力的去擴張,爭取地盤嗎?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努力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一切的改變,就要從認識“界限”開始。界限有三種:心理界限、地理界限、身體界限
這三種界限的影響順序:地理界限——身體界限——心理界限。
地理界限指的就是地盤意識,這是第一道防線,我們必須在地理上守住自己的空間,否則,我們的身體上就會產生各種的不適應。
心理學里講:人的身體有一系列的防御機制。當我不能在心理層面表達不快的時候,我會在生理層面表達。
很多身體問題:如嗓子太容易發炎、肚子太容易痛、一些皮膚病、聽力喪失,視覺損失,都是在用身體表達界限。
當身體都不能守住時,在心理上就會設置界限。于是,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他表面上非常坦誠,但內心深處的秘密,誰都不會說,甚至連他自己都意識不到了。用身體來表達界限時,這個代價就太慘重了。所以,必須學習,在地理上守住自己的空間。
當別人侵犯我們的界限時,不管是三種借限的哪一種,我們都要勇敢、果斷的說出一個字“NO”.
二、共生關系
界限意識的對立面共生關系,而所謂的共生關系,即使我的事兒也是你的事兒,你的事兒也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們的事兒。
這種所謂的共生關系,最終引發了,武老師說的糊涂哲學,中國家庭的漿糊邏輯。
共生關系中有兩組心理矛盾:
付出與剝削;
控制與服從。
即,誰剝削,誰被剝削;誰說了算,而誰只能聽話。嬰兒需要這種感覺:我無情地在剝削媽媽,我還說了算。這樣,他可以形成這種感覺——我可以自由地使用這個世界。
武老師說:父母等養育者,也要給孩子樹立界限,讓孩子懂得,他們嚴重入侵別人時,別人是不喜歡的,是憤怒的。
這一點說的很對,但是卻很難辦,很多父母本身就是一個界限不清的人,而這樣一個界限不清楚的人,又怎么能夠傳遞清晰的界限意識呢?
從這一點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自由!只有不停的學習成長,才能擺脫無知,才能擺脫困在身上的枷鎖,獲得真正的自由,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而現實又非常的殘酷,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就像跑步有利于健康,也都知道對身體有好處,但是,大部分人就是死也不做。
感嘆兩句之后,我要樹立起自己的“界限意識”,別人學還是不學,別人鍛煉身體還是不鍛煉身體,那是別人的事情,那是別人的選擇。我要有我的選擇,這才是我能為我自己做的事情,這樣說可能顯得有些自私,但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顧不好,又有什么資格去顧別人呢?如果自己站出來,不是一個成功者,不是一個有成就的人,不能成為能說那話的人,那自己的感嘆又有什么意義呢?
只有自己變強大,世界才會因你而改變,就像笑來老師經常重復的那句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長上去!
三、如何樹立自己的界限意識
在這里,武志紅老師提供了六個方法:
1.不含敵意的堅決
2.從小事開始
3.尊重事實,駁回情緒
4.直擊命門
5.讓對方疼
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1.不含敵意的堅決
這個方法是有前提的,就是對方是一個講道理的人,像武志紅老師說的,他和他媽講他為什么不結婚,結婚之后也未必要生孩子的事,結果大獲全勝。
這種感覺有點想《正面管教》你寫的:溫柔而堅定。
2.從小事開始
在共生關系中存在著嚴重的剝削,就像殖民地和宗主國的關系一樣,殖民地想要獨立,就要發生流血事件。但是在家庭關系中,如果想獲得獨立,是沒有必要發生流血沖突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做起。
今年過年時候我就用過,我媽就是那種界限不清的人,他就認為孩子在他面前就不應該有秘密,還像小時候那樣,為我做他能做的所有事情。
在過年那段時間,我拒絕了像洗衣服,鋪床、添被子、為我倒水……等等這些我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也明確的告訴她,我能理解你的用心,然而這些事情我自己能做,如果我沒有請你幫忙,請你不要擅自為我做這些事情,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有一個度。
我媽也只好說:孩子都長大了,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了,不再需要媽媽了。
這就是改變,這就是分離,這也就意味著成長。不管你暫時能不能接受,它就實實在在的發生著……
3.尊重事實,駁回情緒
這里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理清事實
第二層,表達情緒
情緒分為兩種:好的和垃圾的。好的情緒,我們接過來,垃圾的情緒,必須駁回去。
在這一點上,說實話我做的不是很好,很容易被情緒所渲染和帶動,進而忽略事實和理性思考。
武老師舉得那個例子很值得學習:
一個老板對他的秘書說:“我一天掙的錢比你一年掙得多”,而且人的回答是:“老板你說的很對,我一輩子都掙不了你一年的錢,但是你很累,我不想這樣”,這個例子很經典,值得細細揣摩。
4.直擊命門,指出對方的根本
在共生絞殺中,有一個根本就是把事情弄復雜,其目的就是:你要聽我的,按我的來,控制對方。
老師舉了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的例子,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就是以“愛”的幌子,入侵對方。進而控制對方,讓對方聽自己的。在武老師看來,男朋友未必是百依百順才是好的。在這一點上我還沒有女朋友,但是我認為他說的很對。可能是因為我認為這個觀點很對,所以他沒有女朋友吧……
而化解這種“共生絞殺”的方法是:你比我說的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還是我的事情,還得我說了算。
這些話多少顯得有些武斷,有些不盡人意,甚至讓人很難接受,然而,想要擺脫共生絞殺的你,想要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的你,是可以值得一試的。
5.讓對方疼
人都會有攻擊性,讓對方心理上,身體上受一點苦,就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采取的“棒喝之教”一樣,你不讓他疼一下,他就不會長記性。
當然,當被入侵時,讓對方疼也是想告訴對方,我和你想象的不一樣,我會讓你付出代價。
攻擊和恨都是在樹立界限!
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當老師說出90%的離婚都與父母有關系,還是令人很震驚的,其實仔細想想,難道不是這樣嗎?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廝殺。
父母和結了婚的孩子住在一起,同在一個屋檐下,低頭不見抬頭見,怎么可能不發生摩擦,爭執。然而,在中國這個共生文化里,共生絞殺的文化里,在這個大家彼此“界限不清”的文化里,再加上各自的“自戀”。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
即便最后沒有散伙,那也只能應了那句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表面的風平浪靜,一片祥和,并不能代表內部也是這樣。
在這一點上,我還是很佩服自己的,我為了脫離父母的束縛,獲得自己的成長,從父母身邊離開,獨自來到鄭州闖蕩。
總結:
“界限意識”就是指我的事兒,我說的算,你個事兒,你說的算,共同的事兒,通過協商達成協議,之后共同遵守。
“共生關系”指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們的事。
通過不含敵意的堅決、從小事開始、尊重事實,駁回情緒、指出對方的根本、讓對方疼、在地理上保持界限六個方法,為自己樹立“界限意識”,擺脫“共生關系”,最終成就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