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
李商隱
十歲[1]裁詩[2]走馬成[3],
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
雛[4]鳳清于老鳳聲。
沒錯,你沒有看錯,這真的是題目!題目沒有錯
注釋
[1]十歲:指的是晚唐詩人韓偓十歲的時候。
[2]裁詩:寫詩。
[3]走馬成:很會就寫成了。走馬,形容快。
[4]雛:幼小的。
賞析
這首詩題目很長,因為題目說明了作詩的原因。韓冬郎,是指晚唐詩人韓偓。李商隱和韓偓的父親韓瞻是故交和連襟。當年,李商隱離開京城去梓州,友人設宴相送,當時韓偓才十歲,在別宴上即席賦詩,才華使在座之人無不驚嘆。后來,李商隱返回長安,追憶往事,重新看韓偓題贈的詩句,寫了兩首七絕酬答。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開頭兩句寫酒宴將要結束時,“冷灰殘燭”,蠟燭燒殘了大半,燭芯的灰燼也冷卻了,這種場景觸動了酒宴上來送別的人們的離別之情。這種慘淡的氣氛,讓十歲的冬郎詩興大發。“走馬成”飛快地揮寫成一首送別詩。開頭兩句是在回憶當年的情景,因為這首詩的主題是酬答冬郎,重點是要突出冬郎題詩,所以只是簡單地交代了別宴的情況。
記述完當年的事,就要轉入對冬郎的評價、贊嘆了。詩人聯想到,傳說中的鳳凰產在丹山,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于是便構成了一幅讓人心馳神往的景象:遙遠的丹山路上,覆蓋著美麗的桐花,花叢中不時會傳來鳳凰的鳴叫,年幼的鳳凰清脆圓潤,年老的鳳凰滄桑清亮,與年老的鳳凰相比,年輕的鳳凰叫得更為悅耳動聽。將韓瞻、韓冬郎父子比作鳳凰,以“雛鳳清于老鳳聲”表明青出于藍,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而又形象,生動而又不落俗套。這番描寫使冬郎的崢嶸年少和俊拔詩才都躍然紙上了。
本來酬答詩很容易落得平凡,但是詩人憑著對后輩的真切情意寫出了“雛鳳聲清”的名句,使得這首詩歷來傳誦不衰。這也得益于李商隱詩歌婉曲達意的表現形式,他能馳騁想象,并能成功地將實事、實情轉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