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傅佩榮原文
子夏請教什么是孝??鬃诱f:“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辦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讓年長的人吃喝;這樣就可以算是孝子了嗎?”
傅佩榮:
孝順出于子女愛父母之心,這種愛心自然表現為和悅的神情與臉色,這一點確實遠比為父母做事與請父母吃飯要困難多了。俗話說:“久病無孝子”,如果父母年老加上生病一久,子女的臉色通常都很難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所以,孔子認為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這個臉色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從內心發出來的,孝順就是從內心出發。
心得
真心佩服孔子敏銳的觀察力。
3歲喪父,17歲喪母,“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其實沒有跟父母生活太長的時間,但是他對孝道的觀察和理解細致入微,直指人心?!吧y”,遠比替父母做事,讓父母衣食無憂,困難得多。
黃勉齋說:“敬與愛皆事親之不能無也。父母至親也,而愛心生焉;父母至尊也,而敬之心生焉。皆天理之自然,非人之所強為也,然發至各有節,而行之各有宜?!薄坝惺拢茏臃鋭冢挥芯剖?,先生饌”,這是對父母表現的最起碼的愛敬之心,但是若要達到“敬與愛皆事親”,那就應該有進一層的表現了。
事親之道,不一定非要在言辭上下功夫,“色難”, 之所以難,是因為“色”是不容易,裝出來的,至少長期偽裝是很困難的。如果內心對父母真的有,敬愛之心,臉上就會自然有愉悅恭順的表情。子女對父母的思慕之情是“大孝終身父母”,“一日恩親十二時”,這些都是至情至性的思念。如果做子女的,總覺得父母之恩如山之高,海之深,是無法報答的盡的,那怎會不自然流露出柔順愉悅之色呢?
可惜我們每個人成長的歷程中,小時候無法獨立,大多是和父母親近的。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識強烈起來,就開始叛逆,總是跟父母對著干?!白屛覗|我就西,讓我殺豬,我就趕雞!”總是掙扎著想擺脫父母的束縛,也因此常常會讓父母傷心。再大些,成家生子,“養兒方知父母恩!”這時才又了解父母的不容易,看到年邁的父母,就想起自己養兒的不易,和垂垂老矣的將來,才又開始自覺地體貼照顧父母,同時心里也希望孩子將來能一樣照顧年邁的自己。
這也許是人生的循環吧,但是對父母似乎永遠做不到對自己的孩子那般的投入和色悅。我們可以吃孩子吃剩下的任何食物,可以給孩子端屎端尿,心滿意足地望著他的一顰一笑傻笑,十遍百遍地糾正他的發音,教他走路。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父母有一天病得像孩子一樣,需要我們這般的照顧,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并且和顏悅色嗎?怕是真的很難吶!
人說“知書達理”,我們了解道理之后,不但要謹記,更要時常反省告誡自己,讓自己做的更好。
? ? ? ? ? ? ? ?2016年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