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細說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開始學習“為政篇”第八則
1、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傅佩榮原文
子夏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辦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讓年長的人吃喝;這樣就可以算是孝子了嗎?”
傅佩榮:
孝順出于子女愛父母之心,這種愛心自然表現為和悅的神情與臉色,這一點確實遠比為父母做事與請父母吃飯要困難多了。俗話說:“久病無孝子”,如果父母年老加上生病一久,子女的臉色通常都很難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所以,孔子認為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這個臉色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從內心發出來的,孝順就是從內心出發。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孝子如果從心中深愛父母,一定會有和氣;有和氣,就會有愉色;愉色,就會有婉容。有事情幫助父母去干,有飲食讓父母先吃,都不能叫做孝順。從心中深愛父母,和顏悅色地做這些事情,才是最難的。
4、弘丹學習心得
孔子先生能一針見血得看到: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在生活中,我們是可以看到很多這樣得例子的。正如傅佩榮老師舉的例子:“久病無孝子”,服侍年老多病的父母,子女的臉色會越來越難看。
孔子認為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這個臉色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從內心發出來的,孝順就是從內心出發。
【2.5】,【2.6】,【2.7】【2.8】這四則都是關于孝的話題,為什么孔子那么強調“孝”呢?
養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虎毒不食子。而盡孝就不是人自然而然就會做的事情,所以,在《論語》里那么強調“孝”,因為這是人本性做不到的,需要道德來約束的,所以需要不斷強調,甚至上升到法律的層面。
之前聽說,盜墓必須父子兵。盜墓時,需要一個人先爬上去,然后用繩子拉另一個人上去。最開始是和別人搭伙,在利益的誘惑下,先上去的人往往會帶著寶藏先跑了,不管下面的人。那個人就會死在墓中。后來,變成兄弟搭伙一起干,還是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最后,演變成父子搭伙一起干。但是,必須是父親先上去,父親一般都會把兒子拉上來。如果兒子先上去,還是會碰到一些不孝子,把父親扔在洞里,自己拿寶藏跑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為什么孔子那么強調孝順。因為孝順不是人類自發的行為,是需要道德來約束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社會還是挺難達到的。幾千年前,人類就有這樣的構想了,但幾千年過去了,人類的經濟發展了那么多,依然難以實現。
有時候想,如果人類真的汲取了幾千年的智慧,那該多聰明了啊?可現實是,蕓蕓眾生依然無法超越人性,幾千年過去了,又能有幾個人智慧如孔子,老子,莊子呢?
人性是最難超越的。我們呱呱墜地,都需要從0開始學習,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而且無法跳躍的。等著你學得差不多了,也就走到了人生的終點。雖然,有著汗牛充棟的前人經驗的總結,但是,這些智慧如果不在生活中實踐,也是難以指導生活的。我們雖然有著古人的智慧,終其一生也無法一一實踐完,如果要超越古人,那更需要時間的積累。而人一生又是那么短暫!
科學技術可以積累,可以一代代得傳承下去,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研究。為什么人類的智慧不可以呢?如果人類的智慧和科學技術保持一樣的發展速度,那現在的人類該有多智慧了!可惜,人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和傳承。人必須從頭開始經歷,從不識字到識字,從不會走路到會走路。等你慢慢習得古人的一些皮毛,你也漸漸走到人生的終點了。更何況那么多人,根本不學習古人的智慧,蹉跎自己的歲月。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為政篇第八則的理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名卜商,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賢明君主魏文侯的老師。想來孔子發覺子夏為人有些倨傲,所以子夏在問孝道的要點時,孔子回答說:“難在保持和顏悅色上。所以現在所說的孝,有事時交給年幼的來操辦,有酒食請年長者先用,大家都以為這就是孝道了。”
和上文聯系,敬主內心,色是在行動上的表現。一內一外相互對應,這就是通過“孝道”對自身的修煉。
色難的另一種解釋是看父母的臉色,體會父母沒有說的意思。這也是一種孝道很高的境界,不過和前面三段連起來,就缺乏點整體性。
這則論語不需要多解釋,就是把“敬”這種態度從行動中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