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海棠初綻,花雖未盛,卻似星火幽幽,胭脂點點,棠枝間生出的綠葉層層疊疊,而隱匿其間的花蕾微微泛出些許的紅豆色。每每經過樹下,總是感慨,一朵花開放的力量是腐草熒光,但千萬朵盛開卻證出了生命。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在季節變換之際,從那種顯露于日常又穿透日常的存在中,體驗到某種無法言說的美妙和鄭重。而寒冬至暖春的轉變,更是稍不注意,情感就變得濃烈起來。
? 轉眼又是一年芳草綠,又到一個清明時,節氣總是在提醒著我們,去看看日子里季節變換所帶來的美,關于風物,關于美食,關于溫度。風是什么時候變暖的,枝頭的葉子是什么時候舒展的.......而清明就是這樣一個日子,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把春天把分成兩半。一半和煦,一半清爽,一半晝暖,一半夜涼。
?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大概就是清明對自然的意義,而對人們而言,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迫切地需要情緒的調整,上墳掃墓,哀悼祖先之余,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了吧。
? 清明于古人而言,春陽照臨,春雨飛灑,踏青尋春,設樂踏舞;有愛攀樹摘花,折嫩柳,插于頭髻的,愈發顯得青茜可愛;也有愛食麥草汁和糯米粉舂合,蘆葉墊底,蒸熟出籠的青團,仿佛春的氣息,能纏繞在舌尖;更有在夜間放飛風箏,在其尾翼上掛幾串彩色的小燈籠,好似螢火閃爍......如此種種,皆為生之愉悅。而節氣流淌到今日,就似乎只剩下一個空空的頭銜,清明于我們而言,不過是疲憊生活里可以稍作喘息的緩沖了。
? 時常感慨如今什么都快又沒有懸念的時代,所以也缺乏情懷和對美的捕捉。對于一個人來說,生活中缺乏了審美和情趣,是一種貧乏,這不在于,你能占有的物質有多少,而在于你對它的感受力和敏感度有多少,越心思細膩,與“物”的相互浸潤也就越多吧。
? 我們置身的城市或許大而粗糙,壓力沉重,但一定可以找到些許美好的景物和細碎的情趣,或許稍縱即逝,若隱若現,但只要用心體察,它就會為你停留下來,積累你內心新的感受。
? 比如:梧桐樹在夜色中的輪廓,大雨天的濕潤氣味,丁香來自于綠色的花蒂處的清甜味道,暑氣中一朵自在清涼的小野菊......這些日常的細碎場景,會讓你暫時從眼前的冗雜信步到詩意的情境里,物象凝結成心境,成為點亮生活的螢火之光。
? 我時常不知道該與這個時代保持怎樣的關系,似乎總是在外界壓力迫使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自己還沒有想明白就必須決定的決定。生活也許時常被一些忙碌細節填塞,但最終又在不斷被流水洗刷和帶走,留下的仍是腳步凌亂到不知踏向何處的處境。或許是因為沒有什么東西從內側支撐你,比如真正發自內心的夢想,自我心底的意愿,僅靠外界的壓力,最終只剩下疲憊不堪。恰如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才是生命和重生吧。
? 無法言說的過去和未來,正在呼嘯而過的此刻,每個人都在匆忙迫切地找尋生活的入口。仔細想想,確實沒有人能隨心所欲地活著,生命即是束縛,但我們卻也可以經由努力和取舍,盡量保持真實和自在的生活,不違背不辜負,只忠于內心,而不是如同海底的盲魚,辨不明眼前要走的路。
? 日子仿佛總是在被追趕著,我們停不下來的,究竟是對更美好生活的急切向往,還是對現在軌跡的焦灼不安呢,不如就趁現在,在這樣一個美妙的季節,孤身前往去看一場花事,把整個的自己全然地投入這春光,這欲言又止的靜謐和生機里,或許你會發現一些期許在瑣碎的日常中誕生,心中也會長出有力量的溫柔。
? 暖春的好處,是每天入睡前與醒來時,窗外那片綠色都是不一樣的,一日濃似一日。
? 柳樹漸漸從淡淡的綠煙變成濃重的綠霧,而你也總會在某個轉角的瞬間,驚喜地發現綻放在枝頭的桃花,帶著淡淡的煙火暖氣,漸次是梨花,連翹,海棠...... ? 花期有條不紊,秩序井然,一切適宜而合理,萬物開始有時,盛衰有時,終結有時,重生有時,哪怕是繁花滿樹的花樹,起起落落的開與墜,但是有一種輪回中恒定的自知,這不禁令人心安。
? 落下筆的剎那,想到明天窗外的樹一定會更綠一些,就覺得眼前的瑣事繁忙都沒什么不好的,大抵是因為昨日之深淵,終成今日之淺談,一切終將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