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不打算償還的債務
依賴,動詞,依靠某種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其實它更像是一種雙方之間的債務關系,雙方同時是放貸人和借貸人,沒有一方打算償還債務。
*
站在我個人的角度去看,依賴就是一種債務關系。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贊同一個觀點: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多少真正免費的東西。大部分人也都會贊同另一個觀點:對自己的依賴會帶來壓力。那么依賴某個人,就是讓對方幫自己分擔了部分人生重量。讓人幫自己分擔重量,這是需要支付代價的,但依賴并沒有這一層含義,所以依賴就是一筆債務,因為依賴的人平白占了對方的好處,當你獲得的同時,就開始了欠債。
這筆債什么時候還?依賴他人的人大概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如果當真思考過,就會采用另外一套人生哲學:活在這個世界上盡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許多人的確是那么做的,因此人變得非常堅強。但有些人從給人添麻煩中得到了甜頭,仿佛打開了糖果機的開關,甜蜜瞬間傾瀉而下。這其中的原理也并不復雜,如果一個人曾經幫助過你,那么你再次開口時,他再次幫助你的可能性要比別人大得多。美國總統競選的時候就是按照這個原則操作的,候選人在第二輪募款時會特別針對第一輪掏過錢的捐獻者,因為從他們的口袋里掏錢要容易得多。幫助他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旦打破了這層堅冰,給與幫助的人就會覺得對接受幫助的人具有某種道義上的責任,會不斷地提供幫助,響應要求。
看起來這是一個平衡的關系,一方面是有人的確需要,一方面是有人的確愿意幫忙,這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但如果是只針對一個人反復提出要求,對方也每次都給與響應,這就是依賴。和人生中所有的選項相比,去找到那個人開口索要是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稱得上是人生捷徑。問題在于,等到收債日到來的時候,依賴他人的人可能會一下子變得一無所有。無論是在感情、金錢還是智力上依賴他人,你都放棄了真實經歷人生的機會,所有輕而易舉得來的東西并非是因為自身的努力。之所以自己可以得到,是因為別人愿意給與。自己能得到什么,取決于對方給與什么。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還債其實在每一天里都在暗自進行,依賴他人意味著不斷支付自我,按照對方的意圖活著,活在對方給與的范圍之內,多一分一毫都沒有。等到失去依賴的對象,不單會失去生活,連帶自我也一并失去了。
對于那些喜歡有人依賴自己的人來說,他們罹患的是另外一種疾病:要么他們喜歡控制他人的人生,要么他們渴望被人需要的感覺。無論是哪一種,都會讓他們內心感到自信,感到力量。所以雙方其實是同病相憐,都需要他人,自己才能存在。當然,這種病癥會有一層偽裝,看上去像是無私的愛或者無盡的關懷。至于說究竟是什么,我們只需要問一個問題:除了父母對子女,世間有多少人愿意付出無需回報的愛?可能連子女對父母都做不到這一點,變成父母晚年唯一可以依賴的人。但為什么生活里會有那么多彼此依賴的人?的確有那么多無私的愛,還是說存在某些不為人知的交換?
所以很難說是誰更需要誰。一個人想要走一點人生捷徑,去找到一個可以依賴的人,反倒是簡單直白的。而愿意提供這種依賴的人,可能心思要更加深沉復雜。看起來他是給與者,他是強力者,但如果考慮一下他的內心世界,也許正是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才能讓他感到自身的價值,也才能讓他找到生活的自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其實也是個借貸者,他需要不斷借來勇氣和自信,單靠他自己無法完成這件事情。這種關系中最為有趣的一點,是雙方都并不打算償還債務,雙方都唯恐對方償還債務,如果有一方想要償還的話,那么整件事情反而難以為繼了。最糟糕的對白莫過于:“謝謝你,我已經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這就意味著對方再也不需要自己了。
依賴關系難以善終,不單是因為它是債務且雙方都沒有償還的意愿,還因為從依賴關系中,雙方所能收獲的東西會越來越少。依賴他人的人往往都是不會感恩的人,得到得越多,得到得越久,就越是會把一切當做是理所應當。不過似乎也不應該責備他們,這是共同的人性。人們樂于在小恩小惠上有來有往,展現出優雅文明的一面,但是面對大恩大德的時候卻認為是一筆難以承受的巨額債務,甚至因此而反目成仇。在另一方面,人性中也總是有容易厭倦的一面,始終被同一個人需要,總歸是不如被不同的人需要,被許多人需要,反復從一個人身上收割自信和勇氣,難免會讓人覺得效率太低。更何況隨著時間流逝,對方的感激之情也漸漸淡薄,讓人感到自己需要對方的真相存在泄露的危險。
過去人們不大會討論依賴這種事情,原因是生活的壓力沒有那么大,變化也沒有那么快。人和人之間有足夠長的時間,一點一滴地建立起深厚的關系。但是現代生活的節奏很快,人人都喜歡捷徑,人人都想證明自己,所以快速地結識人,快速地建立起關系,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在社會上感到無依無靠是一種內心恐慌,感覺自己無足輕重、無人需要也是一種內心恐慌。兩種內心恐慌的人相遇,的確可以通過對方找到自身的解決方案,而且都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一種。快速建立的情感,快速建立的關系可能不那么牢靠,最終雙方彼此怨憎也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了。因為雙方一開始都是借貸人,但是到了最后都覺得自己才是債主,拒絕承認自己需要負擔任何債務,唯一的結局就是不歡而散。
我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去依賴誰,也不要讓誰依賴。正如我反復說過的那樣,我認為成年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冷漠疏遠的舒適。相比之下,依賴太甜膩,太近切,把太多自我都依托在他人身上,既不健康,也不強壯。成年人應該努力做到自足、自給、自立、自強,于是會有自信和自尊。但凡是需要從別人那里借來什么東西充門面,最終總是要還回去的。兩個強大而自信的成年人之間,沒有多少彼此依賴的感情,只有相互之間默默的尊重和理解。我之前曾經用過一個比喻:就像是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和大象隔著同一條河水,彼此默默相對不發一言。我想,現在我可以再加一個新的比喻:即便是對幼崽又親又舔的獅子媽媽,在孩子成年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依然是毫不留情地把它逐出領地,讓它學會僅僅依靠自己活著。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做大象和獅子,我也并沒有那么嚴苛的要求,只是想說明一點:人生中存在許多選擇,無論你做出任何選擇,在一開始最好知道它的代價和它可能的結局。依賴有個很甜蜜很安全的開頭,但未必會有一個同樣的結尾。不過,任何人只要愿意支付對應的代價,那么他就可以做出任何人生選擇。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實在是很難講對或者錯,只能說誰選擇,誰承受。
劃重點
1.依賴他人意味著不斷支付自我,按照對方的意圖活著,活在對方給與的范圍之內,多一分一毫都沒有。等到失去依賴的對象,不單會失去生活,連帶自我也一并失去了。
2.我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去依賴誰,也不要讓誰依賴。正如我反復說過的那樣,我認為成年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冷漠疏遠的舒適。成年人應該努力做到自足、自給、自立、自強,于是會有自信和自尊。但凡是需要從別人那里借來什么東西充門面,最終總是要還回去的。
用戶留言
蛋殼花生
37 贊
小恩情是關系建立的契機,大恩是關系破裂的危機。依賴的開始,也是殺死自我的開始,你越是依賴,你的自我也就越弱小,最后變成了他人的自我延伸。 反過來也一樣,那些覺得對別人無微不至就是愛的人,其實是在傷害,通過所謂“愛”,把別人的自我一點點殺死,最后變成一個軀殼任你控制。
11小時前
何剛
33 贊
物理學有個專業名詞叫做“最小阻力路徑”。指的是所有物體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道路而運行。人的本能也是如此,總會選擇那條看起來輕松、擁有“最小阻力”的路徑。依賴,便是這樣一條“輕松”的路之一。但是這條看似輕松的路,意味著不斷支付自我,按照對方的意圖活著,活在對方給與的范圍之內,會讓依賴者失去自我。 對于喜歡被依賴的人來說,他們渴望被人需要,通過被需要找到自信和力量,這同樣也是一種疾病。看起來他是給與者,他是強力者,但如果考慮一下他的內心世界,也許正是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才能讓他感到自身的價值,也才能讓他找到生活的自信。但凡是需要從別人那里借來什么東西充門面,最終總是要還回去的。
11小時前
Just
22 贊
之所以說依賴是一種借貸關系,原因在于雙方都難以覺察到其中的所作的交換: 依賴者獲得的是現實利益,出賣的是一部分的自由與一部分的自我;被依賴者獲得的是被需要的感覺,出賣的是一部分現實利益。 這明明就是交易,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甚至連網絡延遲都不存在。 但事實是雙方都從未打算承認這一點,選擇用所謂的“感情”作為遮羞布來自我蒙蔽。也在同時,雙方都不自知地陷入自我缺失的泥沼中。 正因如此,以甜蜜開始的依賴關系往往無法以同樣的甜蜜結束。當雙方互以“白眼狼”與“控制狂”來評價對方時,卻也無法察覺自己所深陷的泥沼并非來自于對方,而是來自于選擇逃避的自我。 如果說依賴是一種借貸,那更像是雙方在人格層面,面對未來的借貸:選擇暫時滿足自己人性的缺失,然后支付高額的自我飼養利息。 依賴是高利貸,最終還貸的還是那個一時逃開的自我。
11小時前
張震鋒
17 贊
債務,債務人需要支付利息,債權人想要收獲利息,兩者彼此需要,談不上誰欠誰的。 依賴,依賴者需要的是對方的幫助,被依賴者需要的是對方給予的被需要感,也談不上誰欠誰的。 長期依賴某個人,作為依賴者,并不能收獲滿足,反而容易把自己的停滯歸結在被依賴者身上。如果被依賴者是想通過依賴者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那么這種怨恨會更加深重。父母和子女常常容易陷入這種尷尬,所謂最親密的人往往傷害最深,因為依賴關系過于黏稠,陷入其中的雙方難以看清自己和對方,總覺得是對方讓自己變成如此模樣。 成年人之間應該彼此獨立,分清彼此的課題,即使出手相助或申請援助,首先也要考慮一下對方或自己是否值得。如果只是想偷懶、走捷徑,那么這就是依賴,在行動之前就要三思而后行了。反之,通過幫助來實現成長,以為自己或別人變得更加獨立,那么這就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這種幫助,反而能夠使得雙方更加獨立和成熟,它就是健康的和積極的,不能歸類為依賴。
11小時前
然然媽
16 贊
和菜頭老師這一講的“依賴”,讓我想到我媽的一個好朋友,我叫她F姨。 F姨勤勞且能吃苦,今年七十歲,她早就幫襯兒子在市區買了套房,可還有貸款呀,心疼兒子的她依舊到處找活賺錢:插秧、起蒜裝蒜、鋪路、燒飯……反正只要人家肯給她活,她就干。 今年五月份她女兒生二胎,她把賺到的五六千元給了兒子,才去女兒家(另外一個城市),因不適就醫,被查出食道癌,女兒給她張羅住院、手術。 F姨出院后堅持回兒子家養病,下了車后,兒子不讓她上樓,怕F姨死在房里,他安排F姨住車庫……四天后,F姨因不吃不喝去世。 F姨后半生的勞苦,大都為了兒子,她從女兒那執意回家,是堅信兒子肯定是可以依賴的,可這份依賴成了空,比剜心還痛。
11小時前
耿金
8 贊
沙發
11小時前
一輛螞蟻
6 贊
很多時候,依賴等于自廢武功。 我之前有個強烈的無奈的覺察:碰到問題很難一人擔當,總想讓家人替我分擔或善后。之所以這樣我的分析主要是因為,之前父母太慣著我了。有些該我主動面對和承擔的,他們代我省去了。我自然養成了一種依賴。 即便我很早就一個人出門讀書,一個人做過很多陌生和冒險的事,但還是在碰到問題時先想到的是逃避,沒有一種自己負責到底的決心和意識,尤其是能力。 記得有一次我敗光了錢,面對自己的愚蠢很氣惱,想著一定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可那股勁兒就是頂不上來,直覺得自己沒骨氣和擔當。 這樣的事情還有過幾次,便會覺得這方面的武動被自己廢了。也正是依賴促成了我身上的這一悲劇。 當然,我從來沒怪過父母,只是想到曾經失去的成長機會時有點嘆息。 我認為自己本可以激活勇敢面對問題的功夫的,卻不自知地廢掉了。好在還能找回來。在這個過程中,注意不去依賴誰是我應該銘記的。
11小時前
以上留言由 作者 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