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它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其濁者(糟粕)下達于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
膽
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其解剖形態與其他的腑相類,故為六腑之一,且居六腑之首;膽內貯藏的膽汁是一種清純、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由于這個生理特點,膽又隸屬于奇恒之腑。膽的位置附于肝之短葉間,屬陽屬木,與肝相表里,肝為臟、屬陰木,膽為腑、屬陽木。
膽的生理特性
一,膽氣主升
膽為陽中之少陽,稟東方木德,屬甲木,主少陽春升之氣。膽氣主升,合膽的升發條達之性,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同義。春氣升則萬物皆安,這是自然規律,人與天地相參,膽氣升發條達,如春氣之升,則臟腑之氣機調暢。
二,性喜寧謐
膽為清凈之腑,喜寧謐而惡煩擾。情志寧靜無邪擾,則膽氣不剛不柔,稟少陽溫和之氣,得中正之職,膽汁疏泄以時,臨事自由決斷。
膽的生理功能
一,貯藏和排泄膽汁
膽汁,也稱“精汁”或“清汁”,由肝臟形成和分泌出來進入膽腑貯藏、濃縮,并通過膽的疏泄作用而入小腸。然而,膽的疏泄須依賴于肝氣的疏泄方能正常行駛其職。若肝膽功能失常,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受阻,則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同時,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易出現口苦、嘔吐、目黃、身黃、小便黃等病理現象。
二,主決斷
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做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臟器之間的協調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膽能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情志,肝膽相濟,則情志和調穩定。膽氣豪壯者,可“氣以壯膽,邪不可干”;膽氣虛弱者,容易表現為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意志方面的病變。
三,調節腑臟氣機
人體是一個升降出入氣化運動的機體,氣機調暢,則腑臟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節,而使機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膽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氣機,內而臟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并行不悖。膽的功能正常,則諸臟易安,從而使周身內外維持相對的協調與平衡。
胃
胃是腹腔中容納事物的器官,上連食道,下通小腸,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里,同居中土,胃為燥土屬陽,脾為陰土屬陰,所以,通常又把脾胃合稱為后天之本。
胃的生理特性
一,胃主通降
是指胃的氣機宜通暢、下降的特性,和脾主升清相對應。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彼此協調,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
二,喜潤惡燥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胃以陽體而合陰精,陰精則降。”即,胃氣的下降必賴于胃陽的濡潤。
2,胃的喜潤惡燥和脾的喜燥惡濕陰陽互濟,從而保證脾升胃降的動態平衡。
胃的生理功能
一,主受納水谷
飲食入口,經過食道,容納并暫存于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胃的受納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整個消化功能的基礎。而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取決于胃氣的盛衰,所謂“胃氣”,有三層含義:
1,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為水谷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的總稱,稱之為“胃氣”。正因為胃氣影響著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系著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所以胃氣的盛衰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指胃的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應? 因為經胃消化攝取的水谷精微是通過經脈輸送全身的,所以,胃氣的盛衰和有無,可以通過脈象表現出來。
3,泛指人體的精氣? ? 在《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中有如下記載:“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
二,主腐熟水谷
腐熟,是飲食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是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飲食經過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質由脾的運化而營養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于小腸,不斷更新,形成胃的消化過程。
小腸
小腸居腹中,上與胃相通,下連大腸,主受化物和分泌清濁,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與心相表里,屬火屬陽。
小腸的生理特性
小腸具有升清降濁的生理特性,小腸化物而泌別清濁,將水谷化為精微和糟粕。精微賴脾之升而輸布全身,糟粕靠小腸之通降,下傳大腸。小腸的升降相因,清濁分別之特性是脾之升與胃之降功能的具體表現。
小腸的生理功能
一,主受盛化物
受盛,以器盛物之意;化物,消化、化生之意。所以,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1,由胃下移而來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小腸起到了容器即受盛的作用;
2,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生為精微和糟粕。
二,主泌別清濁
泌,指分泌;別,指分別。清,指精微物質;濁,指代謝產物。小腸的泌別清濁是指將飲食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吸收,通過脾的升清散精作用,上輸心肺,給全身輸布營養;將飲食中的代謝產物或傳送大腸,經肛門排出體外;或將剩余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經尿道排出體外。
大腸
大腸居腹中,上接小腸,下連肛門,為管道器官,主傳化糟粕和吸收津液。與肺相表里,屬陽,屬金。
大腸的生理特性
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點,尤以大腸為最。所以,通降下行為大腸的重要生理特性。在腑臟活動中,大腸表現為:始終處于不斷承受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并形成糞便而排泄糟粕的運動中。
大腸的生理功能
一,傳導糟粕
大腸接受由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養料,使之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屬于整個消化系統的最后階段,所以大腸又有“傳導之腑”、“傳導之官”之稱。同時,大腸的傳導功能與胃的通降、脾的運化、肺的肅降、腎的封藏等有密切的關系。
二,吸收津液
大腸接受由小腸下注的飲食殘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將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殘渣糟粕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同時,大腸在重新吸收水分時,參與了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過程。所以,大腸的病變往往與津液有關。
膀胱
膀胱又稱凈腑,水腑,玉海等,位于下腹部,上有輸尿管,與腎相通;下有尿道,開口于前陰。與腎相表里,屬水,屬陽。
膀胱的生理特性
膀胱為人體的水液匯聚之所,具有司開合的生理特性,并賴此特性以維持貯尿和排尿的協調平衡。所以,膀胱又有“津液之腑”之稱。
膀胱的生理功能
一,貯存尿液
在人體津液代謝過程中,水液通過肺、脾、腎三臟的作用,布散全身、發揮濡潤機體的作用。被人體利用之后下歸于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回流體內,濁者下輸膀胱,變成尿液。
二,排泄小便
當尿液貯存于膀胱達到一定容量時,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使膀胱開合適度,則尿液可及時排出體外。若腎的固攝和氣化作用失常,則膀胱的開合失權,容易導致尿頻、尿急、遺尿等病理現象,所以,膀胱的病變多與腎有關。
在道家養生功法里,常常要求習練者需養成“分段小便”的習慣,如此,既可有效藏斂腎氣,也可讓與膀胱、會陰相絡屬的經脈得到該有的鍛煉,此功法對緩解、痊愈膀胱以及生殖方面疾病,達到固精鎖陽目標皆有極大的作用。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是藏象學說中特有的名稱,為六腑之一,且是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腑,主升降諸氣和同行水液。屬火,屬陽。對于三焦的形態同樣存在“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兩種爭論。但從養生練功的角度來說,不需要介入學術領域作進一步探討,更重要的是根據其生理現象建立起一個功能系統的概念。
縱觀三焦,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和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和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小腸、大腸、膀胱、女子胞等。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概括。
三焦的生理特性
一,上焦如霧
指上焦有宣發衛氣、輸布精微的作用。即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過心肺的宣發輸布于全身,如霧露之灌溉,發揮其營養滋潤的作用。所以又稱“上焦主納”。
二,中焦如漚
指脾胃有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作用。即胃受納腐熟水谷,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生化氣血,并通過脾的升清轉輸,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以濡養周身。所以又稱為“中焦主化”。
三,下焦如瀆
指腎、膀胱、大腸、小腸等臟腑有分別清濁、排泄廢物的作用。即下焦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并將體內剩余的水液通過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出體外。所以又稱“下焦主出”。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一,通行元氣
元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源于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后天之精以養,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至五臟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腑臟組織的功能活動。三焦通,則人體內外上下皆通,所以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系到整個人體的氣化作用。
二,疏通水道
指三焦有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的作用。其中,上焦之肺為水之上源,以宣發肅降而通調水道;中焦之脾胃運化并輸布津液于脾胃;下焦之腎、膀胱蒸騰氣化使水液上歸于脾肺,再參與內體代謝;下行則形成尿液排出體外。
三,運行水谷
指三焦有運行水谷、協助輸布精微,排泄廢物的作用。其中,上焦有輸布精微,充潤肌膚,潤澤毛發之功能;中焦有消化吸收和轉輸精微物質,給全身輸布滋養之用;下焦有排泄糞便和尿液以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總結
基于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的特性,在站樁的練習中可讓每位習練者至少需明確兩大基本原理:
1,身體的通透是站樁練習的首要目標,這就要求站樁的習練需在“立身中正”的基礎上,逐漸做到“六面撐拔”,使肩窩,心窩,腹股溝等首先獲得有效的放松。
2,氣,特別是元氣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身體的通透是氣能順暢運行的前提條件,同時由于元氣是人體最根本之氣,且元氣是有腎精所化,所以,通過以丹田為切入口進行對人體先天精元的喚醒、修復與強大是站樁最根本的練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