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喜歡講道理,因為講道理顯得有水平。
大多數人喜歡總結,啥事愛總結出因為所以然來,其實這是需要警惕的,因為生活中充滿了邏輯謬誤。
比如我一開始說的這句話,“人常喜歡講道理,因為講道理顯得有水平”,就未必是對的。
幸好我用了一個詞“常”,說得不絕對,還算過得去。
身邊有很多常見的例子,看似有道理的因為所以,其實存在邏輯謬誤。
游泳能減肥,因為游泳運動員身材超棒。
這就是典型的邏輯謬誤,運動員是因為身材比例好,所以被選為游泳運動員,并不是因為練習了游泳之后,身材才變好的。真的去游泳池看看,大多數人都是“普通”身材。
就是因為只看到結果,搞錯了因和果的邏輯關系,容易產生由果推因的錯誤。
小明發高燒,爺爺找老中醫開方子,小明吃藥后康復了,爺爺到處宣揚老中醫靠譜,是好大夫。
這也是不靠譜的,小明從發燒到康復,確實是吃過中藥,但是并不能證明是中藥起的作用,就算這些天只吃中藥,沒吃過任何別的東西,依舊沒法證明此藥有效。
按照嚴謹的藥物有效性測試,大概的方法是:
1、找來一幫同樣癥狀的人,樣本量足夠大,隨機地平分成兩組。
2、分開隔離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環境中,一組給藥吃,另一組不給藥吃,除了吃藥區別外,其他的所有生活、飲食條件保證完全相同,過一段時間后,對比兩組的結果,分析藥物是否有效。
為了排除心理暗示的影響,甚至得給對照組吃一摸一樣的,但是沒有藥物成分的“安慰劑”,這樣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的結論,才算滿足基本邏輯。
仔細地看看身邊,有很多類似“有道理”的因為所以論,其實是不太靠譜的。
現在寫作很火,很多人都開始寫作,為了吸引眼球,跟著一些人學習刺激人腦的“文案”,用一些夸張的語句、標題來吸引人,博取點擊量。
其實,大部分文章是質量不太過關的文字表達。
假設文章的質量也滿足二八原則的話,得有80%的文章,質量不太過關。要是再考慮上眼下的大環境影響,怕是超過80%的文章,質量不過關。
還有好多人吵吵著鼓吹寫作,尤其是鼓吹靠這個來賺錢的,面對這些廣告文,更加要慎重點了,再美的好東西,也得看是否適合自己。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情,價值觀很重要的,有良好的價值觀,才能樹立好的目標。
本杰明·富蘭克林是很多美國人的精神導師,他是美國的開國三杰之一,曾經被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6名。
富蘭克林是杰出的企業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發明家,在很多領域有著杰出的成就,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終生酷愛讀書、孜孜不倦。
在富蘭克林十來歲的時候,他就對讀書瘋狂地熱愛,城里面還有一個嗜讀的孩子,名叫約翰科林斯,富蘭克林跟科林斯就成了要好的朋友,經常就同一個問題,通過書信展開辯論。
有一次,富蘭克林的父親偶然看到他跟科林斯往來辯論的書信,看完后,父親說富蘭克林的拼寫標點很標準,但是在詞句優雅、條理清晰方面遜色于科林斯。
雖然富蘭克林相信父親說的是對的,但他還沒有深刻地認識,直到他讀了蘇格拉底的很多著作,他恍然大悟,興奮地學習到一種更高超的辯論技藝:用謙虛的話表達觀點,永遠不用絕對的、固執的句子來辯論。
蘇格拉底認為,只有謙虛的態度,才能讓一個人保持理智地交流見聞,互相愉悅地談話,固執己見的態度只會讓你聽不到別人的話。
富蘭克林從此開始用謙虛的態度、嚴謹的邏輯來鍛煉寫作、辯論。在他的自傳中有一個例子:
有一次他讀到蒲柏明的著作,書里有一句論述是這樣的:
人們一定會受教,如果你沒有教誨他們的樣子。
對于他不知道的事情,便是說她忘記了
蒲柏明進一步勸告到:
說的雖然是確實的,也要用謙虛的詞句。
因為缺少謙虛就是缺乏認識。
對于最后面這句話,一般人就簡單地讀過去了,但是富蘭克林花了時間思考,感覺闡述地有些不妥當。
不謙虛的話沒有辯解的余地,如果缺少謙虛就是缺乏見識。那么,“缺少見識”不正可以作為“缺少謙虛”的辯詞嗎?
于是,富蘭克林把這句話改成了更加妥當的表述:
不謙虛的話只能有這個辯解,即缺少謙虛就是缺乏見識。
如果學會用邏輯恰當的標準要求自己,擺正態度,不斷提高寫作的質量,相信這樣的練習更加有意義。
共勉。
(完)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朱古力。
一枚互聯網產品經理,跨界青年,積極樂觀喜歡思考。
覺著不錯,點擊下方按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