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至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這首名字巨長又拗口的詩描繪了如此美好的場景:翠竹環繞的終南山下的農家小院里,詩人和他的摯友把酒歡言,暢言處共吟《風入松》曲。山間一輪清幽的明月靜靜照著兩個醉態可鞠的人,看著他們互相取笑著對方,陶然忘機。
最愛篇首的“山月隨人歸”。李白詩里的月亮總是如最溫柔沉默的伙伴,靜靜陪著這個愛喝酒的天才詩人。夢游天姥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策馬關山,回首便看見“朗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夜宿長安,便聽得“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壯志滿懷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愁緒滿懷時,“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他的詩中,總能照見一片清亮的月光。
各個國家都有關于月亮的神話吧?,F代科技不斷打破人們的遐想。月亮之上原來沒有桂樹和女神,只有一片砂礫。
但,中國人還有另一份美好的回憶。月光是中國人的信使,可以遙遞相思。哪怕相隔千里,仿佛依舊可以感知我們的思念。
每次看到明月,總能想到遠方的某人,她一定能感知我的思念吧。
直到我讀到李嶠的《中秋夜》: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突然感到一陣涼意。原來月也有不靈的時候。原來“海上生明月”,卻不一定“天涯共此時”。當我憑月寄相思,卻有被風雨阻隔的時候。
距離也許就是這樣無法跨越吧。思念蔓延處,也只能任它如藤蔓,秘密裹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