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至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靜,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終南山:秦嶺的一段,西起陜西寶雞眉縣,東至陜西西安藍田縣,位于西安市的南面,又名太乙山,是道教的重要發祥地。李唐王朝一方面認老子李聃為祖先,另一方面又利用道教牽制佛教,再加上皇帝都有長生不老夢,所以十分崇奉道教,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建設終南山。不僅皇家投入,民間的達官貴人也在終南山投資置業,有名的如王維的輞川別業。終南山不僅在地理上距離首都長安很近,是連接中央與西南的重要通道,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其特殊意義,有“終南捷徑”的典故,在那里隱居出名,再被舉薦應召是一條當官的門路。對于這條捷徑《晉江縣志道光本》有一段議論非常精彩,分享給大家:
論曰:終南捷徑,古人所譏。彼蓋以隱為市,非真隱也。晉邑枕山襟海,懷奇不仕之英,往往而有?;驎r事所激,有托而逃,或遭逢不偶,甘心自晦。夫豈盡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而逃之深山窮谷哉?即結廬人境而蕭然自得者,亦無非隱逸也。清風峻節,千載而下,猶令人慨想之,安得以仕隱分途而忽諸?
新聞報道,如今的終南山又熱鬧起來了,許多人在那里隱居,儼然又成為了隱士的圣地,其中有真有假,吸引了許多游人前去一探究竟。游人們有沒有尋訪到大賢我不知道,總之這份熱鬧真是古今如一。只是今日終南山上的隱士到底是“真隱”還是“市隱”,我也是傻傻得分不清。
斛(hú)斯山人:斛斯是復姓,大概是一位鮮卑族人,山人是對隱居者的稱呼。就是這位斛斯山人招待了我們的大詩人李白過宿,喝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起首就點題中的“下”字。詩人白天上山,山上一片碧色。暮色降臨,山中的明月跟隨行人下山。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卻,回轉,返回的意思。卻顧,回過頭來看。蒼蒼,碧山披上了暮色,一片蒼蒼茫茫。翠微:青山飄渺的樣子?;赝麃頃r的路,暮色青山一片蒼茫飄渺。為什么會有蒼茫飄渺之感?我想一是因為山上的植被長得茂盛青翠,二是暮色降臨以后山中的云霧之氣開始升騰。在暮色和水霧的雙重作用下,才有了這蒼蒼橫翠微的景色。
相攜至田家,童稚開荊扉:題目里面的“過斛斯山人”里的“過”是“經過”的意思,還是“訪問,探望”的意思?如果是經過的意思,那么這次留宿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純屬偶然。如果是訪問,探望的意思,那么就是特地造訪。假如是第一種情況,那么就是下山路上偶然遇見了斛斯山人,和他相互攙扶著回家;假如是第二種情況,那么就是斛斯山人知道李白要來,所以出門遠迎,然后一起攙扶著回家。還有一種情況是斛斯山人和李白先是一塊兒上山,然后再一塊兒下山。無論哪一種,都有些牽強。問題就出在相攜的對象是誰上。有一種說法,相攜的對象不是指斛斯山人,而是指山月。
攜有牽、引、扶持的意思,也有連接、隨同的意思?!吧皆码S人歸”是月解人意,“相攜及田家”是人亦有情。
如此一來,“過”無論是“經過”,還是“拜訪”都與“下”字不矛盾了,不會出現李白和誰一起上山下山的疑惑了。他就是一人上山,一人下山,下山的路上會經過斛斯山人家,而李白顯然與山人相熟,不妨前去探望一番,順便借宿一宿。荊扉,柴門的意思。李白攜月而來,小童開門迎接。
綠竹入幽靜,青蘿拂行衣:前面寫山用了碧和翠,這里寫植物用了綠和青。明明是詩人在動,但卻寫植物動,用文字營造出了電影中第一視角的動感。我們也能感覺到李白健步如飛,絲毫不感疲憊,可知他對這庭院的熟悉,行走起來沒有絲毫的遲疑。
歡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揮:到這一句我們知道李白和斛斯山人見上面喝上酒了。倆人聊得非常投機,來這里過宿真是來對了!一個“揮”字盡顯當日風流,這酒喝得多么痛快灑脫啊!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洪L歌,引吭高歌,聲調上引,拖得很長的歌唱。吟松風,吟唱《風入松》曲,也有歌聲隨風入松林的意思。一曲唱罷,抬頭仰望,月上中天,星光希微。寫星光除了交代夜已入深,酒近尾聲,還暗示詩人不忘隨他而來的山月,此時抬頭,不是為了看星光,而是為了看山月。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陶然,樂融融的樣子。忘機,道教用語,忘記世俗的機巧和狡詐。我呀醉了,您也很快樂,讓我們一起忘記那些世俗的紛紛擾擾,像這樣快快樂樂的醉倒!此時詩人已醉,真不知是對月還是對斛斯山人訴說了,不由得不讓人想起詩人《月下獨酌》的詩句:“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可能是李白二入長安時所作,他走了“終南捷徑”被玄宗征召為官,本以為可以大展雄才,沒想到玄宗只把他當作一個陪玩的清客,而不是匡扶濟世的棟梁,再加上同僚排斥,真可謂“人生在世不稱意”,只好找斛斯山人“舉杯消愁愁更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