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諾是有愛關系的基石,真正的愛在承諾中成長
雖然墜入愛河能讓人產生短暫的幸福感,但這種激情無法維系長期關系。真正的愛源自于婚后對承諾的堅持,即使在困難時期依然不放棄彼此。
例如,作者在婚禮前還算鎮定,但在婚禮上因意識到承諾的分量而渾身顫抖。這種恐懼源自對承諾風險的認知,而婚后堅持對承諾的履行,使他們從“墜入愛河”轉變為真正的愛。
2.?沒有安全感的關系難以健康發展,承諾提供了安全感
無論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缺乏承諾會導致長期的不安和不信任。在不確定是否會被拋棄的環境中,無法真正解決親密關系中的沖突。
瑞秋因童年時期母親缺乏承諾,始終活在被隨時“開除”的恐懼中,這使她在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中也無法放開自己,形成防御機制,甚至在心理治療中也擔心被拋棄。
3.?缺乏承諾經驗的人往往無法在成年后做出深刻承諾
性格障礙者因父母缺乏承諾而喪失了承諾能力,甚至不理解承諾的意義。神經質者雖然理解承諾,但因曾被辜負而害怕再次承諾。
瑞秋在童年時期,母親只關注她的表現,而非她本身,導致她在成年后無法相信他人對自己的承諾。即便在治療中,瑞秋仍懷疑治療師會拋棄她。
4.?心理治療中,治療師的承諾是療愈的基石
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需要像真正有愛的父母一樣,對患者做出堅定的承諾,才能重建患者對人際關系的信任。
在瑞秋的案例中,治療師承諾“無論多久,我都會在這里”,并在她經濟困難時主動將費用減半,維持每周兩次的治療頻率。這種無條件的承諾讓瑞秋逐漸打破了對被拋棄的恐懼。
5.?防御機制:在被拋棄之前,先行拋棄對方
曾因父母缺乏承諾而受傷的人,容易形成“在你拋棄我之前,我先拋棄你”的心理模式。他們往往在關系中故意保持距離,以避免再次被傷害。
瑞秋在婚姻中的性冷淡,實際上是她對親密關系的防御機制。她用冷淡來控制關系,潛臺詞是:“既然你早晚會拋棄我,我就不把自己交給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