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言君趙鵬
就像所有人看到標題時一樣,我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時也很驚訝——怎么可能像對狗說話一樣在法庭上說話?
不過先不要生氣,這個標題和這篇文章都不是罵法官的,而只是提醒人們注意那些很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具有說服效果的非語言交流方式。
法庭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地方,其莊嚴性提醒著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注意自己的言行。絕大多數法律人在法庭上的語言都是語調平穩、語氣平和的。我們一絲不茍地承擔著自己的說服責任,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在研究交流的學者們看來,這樣并不有利于說服他人,因為忽視了非言語交流方式的重要作用——超過60%的交流并不是通過語言進行的,這些特殊的方式被稱為非語言交流方式,它們增加了語言的說服力。
艾瑞克-肯尼迪(Eric Kennedy)是美國非語言交流專家,他把非語言的交流稱為“與狗說話”,并給那些出庭的職業法律人提了一個忠告:法庭上如果不會與狗說話,你就喪失了二分之一的語言沖擊力。
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現在就讓我們努力想象一下,當我們與狗說話時,究竟有哪些特點;再設想一下這些特點如果出現在法庭上,能否讓我們的語言更加具有魅惑力。
1、語調鮮明
其實,狗根本聽不懂人話,除了一些能夠產生條件反射的簡單命令。但是能夠理解你的語調:如果你用呵斥的語調對它說:“好狗!”它會畏縮;如果你用溫婉又充滿愛意的語調對它說:“你是一個充滿污穢的野狗!”它會對你搖尾巴。語調在交流上的作用可見一斑。
那么法庭上,我們是否也應該注意一下自己的語調,從頭到尾都沉浸在一個頻率上只能讓人昏昏欲睡。
2、表情多樣
我觀察過很多人,他們在對狗說話的時候,面部表情是非常豐富的,就像是對孩子說話一樣。或許人們能夠意識到,當對象理解能力有限時,表情能夠讓他們更好的理解我們的意圖,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然而到了法庭上,很多人選擇面無表情,似乎這才是莊重的體現。其實,恰當地運用表情可以增加表達的生動性,讓聽者更愿意接受你的觀點。
有一種觀點認為,法庭是一個特殊的舞臺,在上面的人需要靠自己的表演贏得勝利。想想話劇舞臺上的演員們,他們是如何運用表情傳達情感的;再想想那些打多了肉毒素的明星,我們又是如何批評他們“面部僵化,形同僵尸”的!
3、眼神交流
幾乎所有人在和狗說話時,都會看著對方的眼睛,好像眼神之間能交流出很多的東西。
但是法庭上,很多人甚少用眼神與他人進行交流,甚至在說話時不抬頭看任何人,因為他要時刻緊盯自己的稿子。
為什么我們跟狗說話時都會看著它的眼睛,但在說服法官的過程中,卻始終對著一沓紙呢?
4、體態配合
這一點更不用說了,和狗說話時,我們會充分利用肢體,甚至手舞足蹈。
法庭上自然不能有太過分的肢體語言,但這并不意味著你不能用手勢去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當然,我能理解那些從來沒有手勢的人——他們的手可能要指著稿子上的文字,以防止自己念錯行。
5、語速適中
沒有人會用過快的語速去和狗說話,但很多人在法庭上卻像機關槍一樣,發送著大量的信息。
能否說服不在于你提供的信息有多少,而在于你提供的信息能否被對方接受。語速過快是很多法律人的通病,包括我在內。
有兩個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跟著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語速,那應該是最讓人感到舒服的速度;二是注意停頓,停頓是非語言表達方式,它給聽眾消化信息的時間。不讓聽眾處于信息飽和的狀態,這一點非常重要。
6、句式結構
最后還有兩點可能不屬于非語言交流方式,但是我也想說一下,因為它們同樣值得反思。
一是句子結構。我們在和狗說話時,一定都是簡單句,沒有人會對狗說復雜的從句。簡單句有利于信息的傳播,這在口頭表達中十分重要。記得我看過一本匈牙利小說家寫的書,名字叫《兒童日記》,通篇都是簡單句,但給人的感覺非常舒服。
二是句式表達。很多人在和狗說話時,會較多地使用設問句。這種方式在正常的語言交流中不太常見。然而設問句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鋪墊,設問會引起聽眾的興趣,引發人們去期待下面的結果,可以很好地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結語
還是挺有意思的,對吧?如果你覺得與狗說話的過程中,有一些做法是可以運用到法庭上或者日常交流中的,那不妨試一試。
我已經決定下一次開庭時提醒自己:想想與狗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