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人靜,窗外月明,離開輾轉(zhuǎn)的床頭來到窗前,有微微的涼氣襲來,稍稍減去了點兒蒸籠般的暑氣。
近來無事,仿佛進入了退休生活,除了早晨出去打打太極鍛煉一下身體,然后就全天候的待在家里了:洗衣,做飯,吃飯,睡覺,看看電視,刷刷手機,幾乎就成了生活的全部。日復一日,無聊的情緒越來越深,反省自己的生活,不禁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如果退休了,老了,我拿什么來慰藉我百無聊賴的余生?
說起來,我也是上過十幾年學,讀過幾十年書的人,有所謂的愛好比如讀書,比如音樂,比如寫點兒東西,人到中年,又喜歡上了太極,然而,然而這些都是業(yè)余,都是日常的點綴,人生的附麗罷了,從來沒有把它們當成真正的人生目標,作為終生的事業(yè),說白了,依我目前的想法和做法,就是這些東西都雖足以打發(fā)我退休以后的生活,但不足以慰藉不安分的心靈,我,有點兒惶惑,有點兒恐懼了。
有一位朋友總是這樣說:工作不忙了,我覺得自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我想做一點事,做一點能夠幫到別人、有價值的事。平時,我總是安慰她:怎么說沒事做呢?你有丈夫,有女兒,有父母,能干的事兒多著呢,而且你也做得非常好,為母慈,為女孝,為妻賢這就夠了。
但是,我自己呢,怎么也常常有類似的恐慌呢?
其實,我很佩服那些華衣麗裳的中老年人,游走在大大小小的景點,擺著也許并不優(yōu)美的"poss",留下一幀幀燦爛的笑容;搖曳著也許并不優(yōu)美的舞步,在街頭巷尾的廣場上留下歡樂的笑聲……他們的歡樂來的容易,來的自然,來的干干脆脆,水起風生。我更佩服葉嘉瑩先生以詩詞為生,傳承為業(yè),站在了中華文化弘揚的巔峰;佩服楊絳先生為丈夫錢鐘書先生整理文稿,寫回憶錄思考人生,孜孜不倦,活成了中國知識女性的楷模。……
但我自己是有點兒恐慌的。每每聽到《夕陽紅》的歌曲,看到中老年養(yǎng)生的節(jié)目,我都裝作不經(jīng)意的隔了過去。我的不喜歡決不能掩蓋它們的美好,只不過是自己不愿意,或者說不敢面對即將來到的余生,盡管我還沒有懼怕衰老,也不期望自己能夠光彩照人。但我在心底里怕不刻苦的努力戰(zhàn)勝不了生活的無聊,不透徹的思考抵擋不住歲月的寂寞,以至于獨處時不能獨善其身,群居時不能兼濟“天下”(此處為"大家"更好).
當然,我不是一個特有個性的人,更不是性格乖僻的人。我喜歡獨處時的自由,自主,自得其樂;也喜歡群居時的熱鬧,友好,勃勃生機。但是我還是怕失去自我,活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活成失意,活成失望。既不能大徹大悟,又得不了失心瘋,既努力不到能力出眾,又了悟不到樂天知命,真本事沒有,斷舍離又做不到,真真是一個沒有傻透也沒有活明白的俗人。
性格使然?見識使然?還是格局使然?都有吧。仔細想想,也罷了,理想縹緲,量力而行;余生很短,擇善而從。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而我本來就是一個俗人,坦然地活在這個鬧哄哄的世界里,努力的自我修正,自我療愈,能開心的自己玩,也能和這個社會抱成一團,不給家人也不給這個世界添麻煩,或許,這就夠了。
或者,能點亮自己,照亮別人,哪怕只有些許微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