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皆兄弟? ? 共同添一歲
——詠除夕古詩詞賞析(四)
王傳學
宋詞中吟詠除夕的詞作,大多表現(xiàn)了除夕之時的喜慶氣氛及詞人的心境。
宋代詞人楊纘的《一枝春·除夕》,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
竹爆驚春,競喧闐,夜起千門簫鼓。流蘇帳暖,翠鼎緩騰香霧。停杯未舉,奈剛要,送年新句。應自有,歌自清圓,未夸上林鶯語。
從他歲窮日暮,縱閑愁,怎減劉郎風度?屠蘇辦了,迤邐柳欺梅妒。宮壺未曉,早驕馬,繡車盈路。還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細數(shù)。
楊纘(?—約公元1241年),字繼翁,號守齋,又號紫霞翁。好古博雅,善作墨竹,好彈琴,又能自度曲,作紫霞洞譜傳于世。南宋詞人周密嘗道其一枝春詞守歲云,最為近世所稱。
這是一首描寫除夕節(jié)日氣氛的詞,上片寫除夕之夜爆竹聲聲,簫鼓喧闐的熱鬧場面;下片寫除夕未畢,東方未曉時人們的活動,傳達出一派辭舊迎新的豪情和意興。
“竹爆驚春,競喧闐,夜起千門簫鼓”,爆竹聲聲,驚起了沉睡的春天。夜幕降臨的時候,千門萬戶里競相響起簫鼓之聲,聲音響亮而嘈雜。起筆二句寫除夕之夜的熱鬧景象,從聽覺上寫來,渲染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
“流蘇帳暖,翠鼎緩騰香霧”,家家戶戶用流蘇裝飾的帳幔溫暖如春,翠色的香鼎中緩緩升騰起充滿馨香的煙霧。這二句寫人們以流蘇飾帳,翠鼎燃香,把居室布置一新,傳達出人們辭舊迎新的喜悅心情,洋溢著溫暖馨香的祥和之氣。
“停杯未舉,奈剛要,送年新句”,人們都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在舉杯對酌這守歲酒之前,還得先吟上幾句新詩,唱上幾句新詞,送別即將過去的一年。這二句寫人們的風俗習慣,那就是要在喝守歲酒之前以新詩新詞來送別舊歲,表達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滿懷希望。
“應自有,歌自清圓,未夸上林鶯語”,歌者的歌聲珠潤玉圓,清脆悅耳,不是夸口,即使比之上林苑中鶯鳥的鳴叫聲,也有過之而無不及。歇拍二句緊承前二句而來,描寫了席間歌者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詞人以園林鶯鳥之叫聲與之相比,極盡夸張之能事,襯托出歌者歌唱技巧的高絕。字里行間,充滿了節(jié)日的喜樂氣氛。
“從他歲窮日暮,縱閑愁,怎減劉郎風度?”劉郎,據(jù)南朝·宋人劉義慶《幽明錄》載:東漢時的劉晨和阮肇曾在天臺山桃源洞遇到神仙。至西晉太康年間,兩人又重到天臺。后來便用劉郎指稱離去而復來的人。句意為:任他歲窮日暮,縱使有千般閑愁,又怎可失卻像劉郎往日那翩然瀟灑的風度?換頭二句寫人們在舊年將過之時,彼此都拋棄了舊日閑愁,輕松曠達,風度翩翩,傳達出民風的豁達開朗。
“屠蘇辦了,迤邐柳欺梅妒”,人們飲過屠蘇酒,穿著漂亮的新衣迤邐而行,惹得那剛綻新芽的柳枝也覺得自己受了欺侮,就連冷傲的梅花也嫉妒不已。這二句寫辭舊歲的人們穿上了漂亮的新衣出門游玩,柳樹發(fā)芽了,梅花也已開放,洋溢著新春的氣息。詞人用一“欺”一“妒”將梅柳擬人化,突出了穿著新衣的人們儀態(tài)萬方、風情萬種,他們正是這早春時節(jié)最好的點綴。
“宮壺未曉,早驕馬,繡車盈路”,漏壺顯示此刻天色尚早,東方未曉,可驕馬繡車早已擠滿了大小街道。這二句寫還未等到天亮,街道大路上就已呈現(xiàn)出一派擁擠熱鬧的景象,人們都剛剛守歲出來,一夜未眠,卻沒有半點頹意,渲染出他們心中辭舊迎新的興奮與愉悅。
“還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細數(shù)”,大家又從今天開始細數(shù)著新一年的月夜與花朝。末二句寫人們又開始了新一年的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辭舊迎新的歡樂和對未來日子美好的期望與憧憬。
全詞筆觸細膩,措辭精妙,從頭至尾都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十分切合除夕時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節(jié)令特點,將南宋民間歡度除夕的習俗描繪得十分具體傳神,為時人所激賞。南宋詞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就曾評到:“守歲之詞雖多,極難其選,獨楊守齋《一枝春》最為近世所稱。”于此足見此詞的影響之大。
除夕送祝福是最普遍的內(nèi)容。南宋詞人孫惟信的《水龍吟·除夕》,把祝福送給家家戶戶:
小童教寫桃符,道人還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凈,獻花酌水。禱告些兒,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詩寫字,分數(shù)上面,略精進、盡足矣?! ?br>
飲量添教不醉。好時節(jié)、逢場作戲。驅(qū)儺爆竹,軟餳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鵲也、同添一歲。愿家家戶戶,和和順順,樂升平世。
孫惟信(公元1179—1243年)字季蕃,號花翁。出游蘇、杭最久,名重江、浙間,長身縵袍,氣度疏曠,見者疑為俠客異人。每倚聲度曲,散發(fā)橫笛;或奮袖起舞,悲歌慷慨。終老江湖間。劉克莊為撰墓志銘,稱其“倚聲度曲,公瑾之妙。散發(fā)橫笛,野王之逸。奮神起舞,越石之壯也”。
此詞上片寫除夕時的忙碌情形:孩子學會了寫字,道人面前有了供奉。灶下清潔,桃符新?lián)Q,一切都為著除夕這一刻的來臨。祭灶神的時候,也不求名求利,只求詩詞略能精進,生活是這樣的悠閑自在。
下片寫自己的悠閑心情。今年喝酒,酒量有所長進,不那么容易就醉了,也好趁著過年,去看驅(qū)儺放炮,享美酒美食,守歲通宵。普天下都是兄弟,等著窗外喜鵲報喜聲同朝陽一起到來,大家都添了一歲了。平安是福,和順是福。祝福家家戶戶,和和美美,事事順心,享樂升平盛世。
詞中也表現(xiàn)了除夕這一天宋人舉行驅(qū)儺儀式時的盛大場面,爆竹連天,人聲鼎沸,熱鬧之極。
驅(qū)儺是古代驅(qū)除疫鬼的儀式。自漢代始,至宋尤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儺儀,并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zhí)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zhèn)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鐘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余人。自禁中驅(qū)祟,出南薰門外轉(zhuǎn)龍彎,謂之埋祟而罷。”而對比其他史料記載,南宋時期的臨安驅(qū)儺儀式也大體如此。
除夕之時,大家都要說些吉利話,互相祝福。南宋詞人胡浩然的《送入我門來·除夕》,寫得最為詼諧有趣:
荼壘安扉,靈馗掛戶,神儺烈竹轟雷。動念流光,四序式周回。須知今歲今宵盡,似頓覺明年明日催。向今夕,是處迎春送臘,羅綺筵開。
今古偏同此夜,賢愚共添一歲,貴賤仍偕?;プe邶g,山海固難摧。石崇富貴篯鏗壽,更潘岳儀容子建才。仗東風盡力,一齊吹送,入此門來。
胡浩然(生卒年不詳),南宋詞人,《全宋詞》收有五首詞,寫節(jié)俗及時令風光。
此詞寫除夕的習俗、風物及人們的心情。神荼、郁壘二神守在兩側(cè),威武的鐘馗掛在門上。時光流逝,四季輪回,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相似的除夕,不一樣的年歲,梅花已開,盛宴正隆。今古同此夜,不論貴賤賢愚,大家都添一歲。相互祝福吧,把這祝福,仗東風之力,一齊吹送入千家萬戶。
詞人首先祝愿要像山和海難以摧垮一樣健康長壽,接著又舉出石崇、彭祖、潘岳、曹植——財、壽、貌、才四方面的代表人物來做祝愿,使空泛的祝福具體化,最后又提出讓春風盡一把力,把這些吹進自己家中。詞在表達上妙趣橫生,雅俗共趣。
這首詞影響很廣,末句“送入我門來”后來成為詞牌名。南宋何士信編輯的詞選《草堂詩馀》曰:“宋胡浩然除夕詞有‘東風盡力,一齊吹送,入此門來’之句,取以為名?!薄?br>
宋代詞人向子湮的《浣溪沙》,集前人詩句,已然成趣: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曈曈曉色上林廬。
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擬學舊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須。
向子湮(公元1085—1152年),字伯恭,號薌林居士。南宋抗金將領(lǐng)。知潭州,金兵圍潭州,子湮率軍民堅守八日。紹興中,累官戶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對秦檜議和,落職居臨江。其詩以南渡為界,前期風格綺麗,南渡后多傷時憂國之作。有《酒邊詞》二卷。
詩前小序云:荊公除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爭插新桃換舊符。”東坡詩云:“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擬學舊桃符。”古今絕唱也。呂居仁詩有“畫角聲中一歲除,平明更飲屠蘇酒”之句,正用以為故事耳。薌林退居之士年,戲集兩公詩,輒以鄙意足成浣溪沙,因書以遺靈照。
詞的上片的前兩句引自王安石的《元日》詩,寫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陽光照耀著上林草廬。下片前兩句引自蘇軾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寫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歷,怕勾起對年華流逝的傷感;退隱鄉(xiāng)居,拋卻不如意的仕途。頭上的白發(fā)再也變不回青春黑發(fā)了。集句與自己的詩句銜接自然,很好地表現(xiàn)了詩人年老心寂、退隱山林的心境。
宋代詞人朱敦儒的《卜算子·除夕》,抒寫了羈旅愁思:
江上見新年,年夜聽春雨。有個人人領(lǐng)略春,粉淡紅輕注。
深勸玉東西,低唱黃金縷。捻底梅花總是愁,酒盡人歸去。
朱敦儒(公元1081—1159年),字希真。宋代著名詞人。早年以清高自許,兩次舉薦為學官而不出任。紹興二年授予秘書省正字,遷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后因發(fā)表主戰(zhàn)言論被免職。其詞作語言流暢,清新自然。他的詞風可分為三個階段:早年詞風濃艷麗巧,中年的詞風激昂慷慨,閑居后詞風婉明清暢。朱敦儒獲有“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有詞集《樵歌》。
此詞寫除夕之夜,詞人還滯留他鄉(xiāng),眼見年華漸老,鄉(xiāng)愁難耐,只有借酒消愁?!澳淼酌坊偸浅睢?,詞人移情于景,將久客他鄉(xiāng),羈旅失意之情表現(xiàn)得生動形象。
南宋詞人李處全的《水調(diào)歌頭·除夕》,表現(xiàn)了全家人吃團年飯的歡娛:
今夕定何夕,今夕歲還除。團欒兒女,盡情燈火照圍爐。但惜年從節(jié)換,便覺身隨日老,蹤跡尚沈浮。萬事古如此,聊作舊桃符。
任東風,吹縞鬢,戲臞儒。韶顏壯齒,背人去似隙中駒。杯酌猶傾臘酒,漏箭已傳春夜,何處不歌呼。惟愿長窮健,命酹且歡娛。
李處全(公元1134—1189年)字粹伯。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處州等地方官。工詞,有部分詞作表現(xiàn)了抗敵愛國的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有晦庵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團欒就是團聚。除夕夜是全家團圓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頓年夜飯又稱“團年”。
我國早在漢代就有除夕吃團圓飯的習俗。關(guān)于年夜飯來歷的傳說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得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guān)于人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qū)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除夕晚上,詞人與兒女圍爐吃團年飯,心中很是高興。但除夕過后就是新年,自己又老了一歲,感到有些可惜。不過想到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心里又聊作安慰?!拔┰搁L窮健,命酹且歡娛”,詞人祈愿新的一年身體康健,把酒言歡,享受生活。
南宋詞人郭應祥的《鵲橋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團聚,是夕大雪》,表現(xiàn)了家人團聚的歡樂:
立春除夕,并為一日,此事今年創(chuàng)見。席間三世共團欒,隨分有、笙歌滿院。
一名喜雪,二名餞歲,三則是名春宴。從教一歲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強健。
郭應祥(?—約公元1224年)字承禧,嘉定間進士。官楚、越間。郭應祥能詞,有笑笑詞一卷,多壽詞頌語。
丙寅年,即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這一年的除夕,與立春節(jié)氣剛好同一天,當晚大雪紛飛。詞人時年38歲,一家團聚,三代同席吃團年飯。詞人非常高興,將宴席取名為“喜雪”“踐歲”“春宴”。詞人祝賀大家都增添了一歲,期盼明年闔家歡樂,身體強健。
除夕帶給人們的對生命短暫的憂慮是和其節(jié)日的特殊性質(zhì)緊密相關(guān)的。除夕屬于年節(jié)的一部分,年節(jié)的形成反映著人們對生命周期的理性把握。人們以“年”來確定生命的周期,在“年”這一時間符號背后,蘊含著的是人的生命里程。而除夕恰值這年輪翻轉(zhuǎn)的令人敏感的一刻,它直接而醒目地標示出人生命流逝的印痕,也就更容易讓人觸目驚心。人生有限既然無法違逆,于是人們轉(zhuǎn)而追求生命的價值,祈求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