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了位于內蒙西部的烏海市,若不是因為友人的老家在那邊,遠在東部沿海地區上生活的我們殊不知這個地方,更別提到那里觀光旅游了。
烏海市素有“黃河明珠、書法之城、葡萄之鄉”等等美譽,這亦是列在對外的宣傳口號中的。那邊的黃河看似并不咆哮,它與阿拉善盟隔岸相望。那邊的書法相較于北京等文化中心城市,實則還在大力發展中。而我對那邊的葡萄印象最為深刻,雖未聲名遠揚,但在甜度和健康上是大城市里很難買到的。
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叫《葡萄溝》,講述的是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成熟了,“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字里行間都能嗅到葡萄散發的香甜風味,因此吐魯番的葡萄不僅在課本里讓人熟知,更是作為新疆水果的代表而遠近聞名。
我去的那陣子,烏海的葡萄熟了。第一回吃到葡萄是在烤全羊宴席間,當時桌上端出了兩大盤紫綠相間的葡萄,我暗想內蒙人真豪放,請客用的水果都是以盤來計算的啊。后來才知曉那些葡萄都是從田里剛摘下的新鮮品種,而烏海這邊的特色水果就是葡萄無疑。那兩天時間里,幾乎每頓飯都有葡萄作為餐前或餐后的佐食,這些葡萄甜份相當高,果肉緊實飽滿,在我這個外行看來就是兩個字——好吃!
后來我們有幸被邀請前去葡萄酒莊園參觀,被打破了之前認為只有法國和南美才有好紅酒的觀念。在我們用午餐時,桌上放著一大盆紅提,我嘗了幾顆,發現絲毫不損色于進口的品種,據說這種鮮食葡萄還只是中下等的品種。而在葡萄園里種植的高達上千種的葡萄,其特色各異、口味繁多,讓人嘆為觀止。
烏海的葡萄長在沙漠化的環境,經歷晝夜的極大溫差,日曬的時間也較為充足。最主要的是在培育時澆灌的都是天然的羊糞,沒有任何化肥農藥的污染,堪稱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有機葡萄。我們帶回家品嘗時,也只是用清水洗凈便放心下肚了,比較驚喜的是葡萄的保質期比想象中長多了,我有兩串提子放在冰箱半個月都完好結實著。
園里的專家說,這兒葡萄品質好,因此定價相對高,雖說寧夏的葡萄性價比皆不錯,但與之相比還是上不了臺面的。他們有一次把葡萄運到了上海的高檔小區門口售賣,幾小時就被一搶而空了。另有一次日本的客人來考察,他們把葡萄故意賣到了200元一斤。日本人竟一口答應了,喜滋滋地買了好幾箱子運回國。園區的專家說好東西只給同胞們實惠,在場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笑了。
此外,我們還參觀了紅酒的生產基地,參觀了整個釀酒流程。有了優質的釀酒葡萄,烏海的紅酒產業也應允而生,快蓋過他們昔日的煤礦產業了。紅酒的品質主要取決于葡萄的質量和釀造的技術,把控住了原材料的品質,對于打造國產紅酒是非常重要的。國內信奉洋人的紅酒已有多年,想來現在也將從只看品牌、出產國到了鑒別口感,認知程度是趨向理性化的吧。
在烏海停留的幾天里,我發現這個原本沒有旅游特色的小城市,逐漸打造起了屬于自己的蒙西特色,成吉思汗像、沙漠越野、酒莊休閑、黃河觀光等等都將面世。作為一個匆匆游客,我沒有什么好直接廣告的理由,只是想著每年秋天都品一品烏海的好葡萄,也看好那邊的葡萄能走向全國人民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