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就餐的飯堂一次次升級,告別了幾年以來的 一成不變,加多了菜式,優化了服務流程,騰出更多的人手去進行菜品的升級,我為公司飯堂點贊,能從每一頓飯餐中體現人文關懷,是一個飯堂經營成功的關鍵。
問題是,飯菜好了,選擇多了,我卻經歷一次次的和匱乏感進行斗爭的感覺。
記得工作頭5年,第一個工作單位飯堂那個差啊,菜式少不止,想吃好還得和廚房阿姨搞好關系。但是呢,除了和同事一起吐吐槽,每頓飯也能吃飽,也很滿足了,起碼干凈衛生,懷著女兒時的主要營養來源就是飯堂,偶爾還有動力出去搓一頓。
2015年底,我跳槽到現在的公司,就像從貧民窟到了天堂,從二選一到了十幾個自選自助餐,真的覺得幸福檔提高了不少,天天每樣菜都夾一點,生怕吃少了,自然體重也上去了,而且懷老二和哺乳期,自然而然有理由吃吃吃。戒奶以后,真正要減肥,控制體重了,我發現飯堂自助餐是一個巨大的攔路虎,無論同事怎么吐槽,來自貧困生活長大的我,依然覺得這已經很好了,不吃白不吃啊。
減肥成功了后,我發現,每頓飯之前,是一個痛苦的選擇過程,夾多了真的會吃不完,這個要,那個要,總是吃撐。
于是,我給自己定一個規則,要粥就不要牛奶,每次想要夾多,都先否定,等會不夠吃再來。事實證明,沒有一次是不夠吃的。
我為什么會總是忍不住想夾菜,想買衣服,想買化妝品??我想,應該是背后的匱乏感驅使。每次有夾菜,頭腦的聲音就是“要了再說”,然而,這沒有直達幸福感,不是吃撐了幸福,而是剛剛8分飽幸福,
要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降低匱乏,還是要發自內心,向內尋找。我總結了一些個人的小經驗:
1、開始選食物前,問問身體:嘿,你今天想吃什么,之后,無論在選菜過程中是否遇到更少見的菜,也要和頭腦那個“牛肉很貴要多吃”的念頭作斗爭。把選擇權交給身體,放空頭腦,拒絕小我的聲音。
2、增加精神層面的消費,比如音樂會和戶外活動。
3、提醒自己,我們已很富足,要放大和內化這種富足,不要被匱乏占據。人到中年,要有stay fool,stay hungry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