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有時候不僅是一種美味,更是一種幸福感的象征。
從我出生以來,我的父母就常年在外工作。小時候和爺爺奶奶生活,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才離開家鄉去外地和父母生活。印象里,爺爺奶奶非常慈祥,對我這個孫女疼愛有加,即使生活著的村子里大家都有著比較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
奶奶會做一手好菜。無論是平凡樸素的家常菜還是略些昂貴的海鮮大餐,每一樣食材在她的手里,都能呈現出不同的美味。
小時候的我愛吃雞蛋,尤其愛吃西紅柿炒雞蛋。奶奶會做的西紅柿炒雞蛋,有著她獨特的味道。奶奶喜歡先將雞蛋炒五分熟然后弄碎撈起,接著炒西紅柿,西紅柿加少許水,悶汁。快熟的時候,將雞蛋和鹽一同倒進鍋里翻炒,不同的是奶奶每次還都會在西紅柿雞蛋里再放勺糖。那時的我不愛吃飯,挑食,但是每次奶奶做西紅柿炒雞蛋時,我一個人可以配著吃兩大碗米飯。
我還愛吃紅燒雞翅。奶奶做的紅燒雞翅時,會先在每個雞翅上劃幾刀,然后將雞翅放在水中加料酒煮個一兩分鐘,濾干撈起,再放油香煎至金黃色并放下蔥段。接著將準備好的放有鹽、生抽、糖等的調料,一同倒入鍋內悶個幾分鐘。一盤子的雞翅,我可以一個人吃下半盤。
后來離開家鄉到外地讀書,大多都是住宿,吃的基本就是學校食堂里的飯菜。食堂里的飯菜那時并不奇葩,還都是家常菜,只是因為大鍋翻炒,吃起來不是美味,但可飽腹。畢業后在外地工作,上班地方離宿舍有點遠加上時常加班,往往都是叫外賣解決溫飽。
外賣對比起我自己的手藝,也不算難吃,但是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可能是我覺得外賣的生產粗制濫造,也可能是我覺得不夠自然健康。反正吃了很久很久的外賣,我就會十分的懷念家里飯菜的味道。
今年年初,我辭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了我的家鄉,那個充滿童年回憶的地方。父母依舊在外地,爺爺也在幾年前去世了,在我沒回家里之前,奶奶平時也都住在養老院。
回來后找工作上班,我平時住公司的宿舍,每個周末回家,奶奶也會從養老院回到家里。周末早上,我們會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奶奶很喜歡逛菜市場,會和我說很多的小知識,比如豆芽要選有須根的,要聞味道是否有異味,蘿卜要選根圓皮光的等等。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里,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舌尖上的中國2》
工作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會很煩,有委屈的時候也會在沒人看見的角落里偷偷哭泣。這個時候,總會很想奶奶,想回家,然后就會期待周末。我不會帶情緒回家,雖然在外面受委屈會很想哭,但是也怕奶奶擔心。回家后,我們還是像往常一樣去菜市場買菜,然后炒菜吃飯,再一起看電視做家務。好像有種神奇的魔力,每次回家后,只要吃過奶奶的菜,周一上班總是會充滿力量,上個禮拜發生的難過不好的事情也都不是事了。
無論多么冰冷的身體,進到了有煙火氣的家里,都會立刻覺得溫暖。
奶奶常說:開心時候要吃的好,不開心時候要吃的精致。生活本身就是苦難眾多,沒什么是一頓飯搞不定的。有種微小而幸福并且常伴左右的事情就是吃。所以,要好好生活就要好好吃飯,胃暖起來的人,做事都會充滿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