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5分鐘讓你了解血常規并做初步判斷,拒絕迷茫!
01
下面的場景你一定很熟悉:你不舒服,感冒發燒流鼻涕去醫院,醫生會用聽診器聽聽你的肺部是否有雜音,也會用壓舌板看看你的扁桃體有沒有腫大和發炎。然后他們就會告訴你去查個手指血,然后你就要被針扎一下,用不舒服的疼痛換回來一個檢查單,就長這個鬼樣子:
這個就是血常規檢查單,是醫院里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上面各種指標你也不知道都是啥,一頭霧水,醫生好像瞄了一眼就開始給你開藥。耐心的醫生會給你解釋解釋,估計你也沒聽懂,看了下面這些,希望下次去醫院你能和醫生探討探討。
02
雖然檢查單里的“家族成員”很多,但它們都隸屬于三大家族:紅細胞家族、白細胞家族和血小板家族。我們通過三大家族人員的變動來明察秋毫。
a.紅細胞家族:氧氣的搬運工
紅細胞,顧名思義是紅色的,并且在血液里的含量很多很多,所以我們的血液是紅色的,不是其它什么鬼顏色。你長得好看,面色紅潤也是它的功勞。
紅細胞家族中最基礎的兩個指標: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給全身的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并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而完成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這就是血紅蛋白(Hb)。由于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有密切關系,因此它們的臨床意義基本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程度。
-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多,多是相對性的。常見于嚴重的嘔吐、腹瀉、大量出汗和甲亢的患者等。如果說增加的非常非常厲害,就可能與肺源性心臟病、腎臟疾病或腫瘤相關。
-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常見于各種貧血。具體是哪一種貧血則要根據紅細胞家族里面的其它指標進行判斷,這個就交給醫生吧。
b.白細胞:血液里的清道夫
白細胞之所以叫白細胞,是因為鏡下觀察它是無色的,只好命名為白細胞。白細胞是人體與疾病斗爭的“衛士”。沒事的時候就自己跑著玩,一旦病菌入侵,它們就瞬間活化(單兵作戰能力增強)并且增殖(兵力翻番),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如果體內的白細胞的數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體有了炎癥。數目減少的臨床意義不是很強。
根據白細胞“身體里”有沒有顆粒,我們將白細胞分為兩大類:顆粒細胞和無顆粒細胞。顆粒細胞又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根據PH酸性、中性、堿性來分的)。無顆粒細胞主要分為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之所以分這么多類,是因為細菌病毒等外來物質的種類實在太多太多了,一類人搞不定,需要多個部門共同抵御,明確分工。
- 中性粒細胞增多:常見于細菌感染,尤其是化膿性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這個時候醫生就會用使用各種抗生素進行治療,比如大名鼎鼎的青霉素……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于寄生蟲感染(蛔蟲、鉤蟲、蟯蟲)和過敏反應。這個時候醫生就會使用抗寄生蟲的藥物,比如阿苯達唑、甲苯達唑……值得注意的是,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是為了抗過敏,它是幫助你的,真正的元兇是下面這位。
- 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常見于過敏反應。比如,過敏性結腸炎,藥物、食物、吸入物的超敏反應。因為它的過度增殖,會釋放大量肝素、組胺、白三烯等導致機體發生過敏反應。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抗過敏,不管是吃的還是抹的,大方向是不會錯的。
- 淋巴細胞增多:常見于病毒感染。病毒侵入機體,還在血液中晃悠的,B細胞會產生抗體與病毒結合,牢牢將它鎖死,不讓它亂跑;侵入細胞的,T細胞會把該細胞“炸掉”,讓病毒無處藏身,釋放出來,然后抗體與之結合。最終單核細胞把所有病毒全部吞掉,消化掉。這個時候醫生會采用抗病毒的藥物或者提高你免疫力的藥物等等。
c.血小板:出血還是止血我說了算
你小時候有沒有很好奇為什么打完點滴或者磕著碰著流血了,一會它就不流了呢?這其中都是血小板的功勞。血小板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漿解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巨核細胞雖然少,但其產生的血小板卻對機體的止血功能極為重要。
當血管破裂,破口處會暴露出膠原纖維,然后血小板迅速黏附和沉積,聚集成團,形成止血栓,先把窟窿補住再說,之后的修復我們慢慢搞。
血小板的增多和減少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太少了就非常容易出血,窟窿堵都堵不住;太多了就有可能是某些血液疾病,需要醫生的進一步診斷了。
03
上面都是一般情況,特殊情況當然還需要特殊處理。下面是整篇文章內容的思維導圖,希望下次看病時你不再那么迷茫。當然,最好永遠不要去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