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
你別不信,關系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90%以上的人都是索取思維。
價值交換,這是我在2015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聽過的詞。
那時網上有勵志雞湯說「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人際關系上,你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因為人際關系的本質是價值交換」。這句話我聽進去了,也一直在踐行。
但是我最近才發現,我們對這個思維來理解實在是太過膚淺了,我們只把它當做一句雞湯來用。
之所以會有這個感悟,源于我這幾年的工作和學習感悟,如服務結束,也不段收到了很多會員的留言。
有的留言你看了非常想給他解答疑惑,而有的留言你看了簡直想撞墻。
一兩個還好,但是大量這樣的留言,讓人有些驚訝。讓我開始思考,這件事背后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有的留言我看了很不想回復他?
價值交換?現實?殘酷?
更殘酷的現實是很多人都已自我為中心,卻不明白“價值交換”所承載的真意。
一、只得不舍是為貪,終將難所獲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即使是朋友、親人、夫妻,只有達到相對平衡,方得正果。
然而絕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永遠都已自我為中心,只會考慮自己能從別人那索取到什么價值,卻從未想過能為別人帶去哪些價值。
說一個最直白的例子:
這個公眾號最早是為了主業而開,疫情居家辦公時就寫更多個人成長和情緒療愈,開更到現在,我已為關注我的人帶去不少價值。
然而,不少加我的人似乎把“交流”這個詞給忽略,亦或者理解錯誤,上來就開始問各種問題。在群里直接加我微信,直接很長很多的語音留言。
我想我一直是一個心軟的好說話人,咨詢的問題基本都會解答,但是,這些人中大部分都從未考慮過能給我帶來什么價值,且還有少數人貪得無厭,甚至道德綁架,解答過后問題不斷,不回還要一直問,把自己真的當成上帝。
幸好公司給我們明確的服務準則,否則這些工作又該如何量化呢?請問,我們是很熟還是?
對我來說,解答幾個問題僅僅當助人為樂,但每個人時間精力有限且珍貴,成年人的世界不該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人身上。
記住,當你想從別人那索取價值時,別人也是同樣的想法!
我寫這文章不是用來懟人,而是想每個人都可以思考有價值的用好時間。
這幾年,讓我印象深刻的人也不少,其中也有從我上一個單位服務的客戶一只跟著,默默地關注,留言還是很有禮貌,并向我展現出他能帶來的價值。
也有一些人添加我過后,雖然沒有聊過幾句,但都會做個自我介紹,讓我明白他的價值所在,可以方便后續的互利互惠。
所以想從別人那索取更多價值很簡單,那就是利他思維。
遇到問題時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或者反過來想,當有個陌生人在不斷追問你各種問題,你又是什么感受?
二、利他思維
稻盛和夫曾說“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利他是一種高級的“利己”。
就像我的簡書,不是為了賺錢,主要是為成長自己,愛寫東西的我,能自我成長同時幫助別人也很有成就感,每個號都在輸出它的價值,然后從中獲利。
三、如何做好價值交換?
利他的最終結果是利己,想要利己則要做到價值交換,最終達到預期效果。
2017年開了這號,最初目的也是為了記錄自己心情,自己的情感樹洞,另外就是交流方面,不管是同行找到我,還是我去找到同行,除去核心外基本就是隨便談,因為雙方基本處于平等的位置。
但當不平等時,比如一個小白和一個大佬,是談資源對接,還是談方法技術?
顯然都不可能,難有共同話題,再說時間珍貴,自然不可能把時間浪費在小白身上,怎么辦?
這樣說吧,這些年我也一直在教學費,特別是在小白時期,然而那時自己也沒什么錢,但是為了學習和成長,雖然也被割過韭菜,該交的還是要交,然后一路摸索過來,提升自我。
直到現在一樣在交學費,只不過現在交的不像以前那么多。
所以價值交換的前提是價值要相對平等,否則只有兩個方法,一是提升自己,去達到相應的價值,二就是花錢。
最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社會中每個人都很俗,沒人會和你談感情,眼中只有利益。
當你不能為別人帶去任何價值的時候,那請三思而后行,以免自討沒趣,還要罵別人高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