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全稱"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訕藝術"
其原本是指男性接受過系統化學習、實踐并不斷更新提升、自我完善情商的行為,后來泛指很會吸引異性、讓異性著迷的人和其相關行為 。PUA提出者的初衷也許是幫助那些害羞的人學會自我展示,掌握與異性溝通的社交技巧。然而,在當今的互聯網語境下,PUA的應用場景和范圍與其最早的含義已相去甚遠,逐漸演變為戀愛關系中的一方通過精神打壓等方式,對另一方進行情感控制的代名詞。有觀點認為,PUA的核心是通過刻意扭曲事實,采用持續打擊、否認、誤導和欺騙等方式,使被操縱者懷疑自己的價值,從而不得不對操縱者百依百順。
心理學家理查德·班勒(Richard Bandler)和約翰·格林德(John Grinder)在研究中發現,神經反應、語言,以及行為方式之間存在著一些顯著的聯系。他們認為,通過研究這中間的聯系,可以通過一些程式的語言和行為,引起人神經系統的變化,從而解決諸如溝通、人格形象塑造、應用心理學等領域的問題。這些具有神奇功效的語言和行為,可以"程式化"(Modeled),而且這種技巧并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人人都能夠通過學習而掌握的一門技術。該心理學流派的本意,是要造福類似睡眠障礙、抑郁癥、神經質、工作壓力等心理問題的患者,結果這個學派的成果被廣泛地借鑒到PUA文化中間。PUA通過研究,發現一些特定的開場白和溝通中間的橋段,會讓女孩感到放松、新奇、友好,或者性感等,從而對PUA產生好感。
五步陷阱情感操控術
"好奇-探索-著迷-摧毀-情感虐待",是PUA最常見的"五步陷阱"。通過心理控制,讓對方感情崩潰,失去理性 。
五步陷阱法中的第一步是好奇,PUA使用者在與目標接觸后,以虛擬自身人設的方式達到吸引目標的效果。不良PUA使用者會根據面對目標的不同,而構造出與目標性格較為貼合的人設。
第二步為探索陷阱。探索陷阱在實操過程中分為三個階段:顛覆形象、情感 共鳴、制造特殊性。首先PUA使用者對之前建立起來的人設進行顛覆,假裝在不經意間展露自己的秘密屬性,引導目標探索自身所隱藏的屬性。在了解過程中,通過表現與初期樹立的強勢形象截然不同的情感,如疲憊、隱忍等,展現出反差極大的一面,以此來激發目標的同情心及保護欲,使得目標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第三步著迷陷阱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以暗示話術高壓誘導PUA受害者,加速兩性關系進度,當受害者向不良PUA使用者表白愛意、坦露心跡,便可進行下一步操作。后期先營造自立自強形象但內心卻渴望關注和溫暖的虛假形象,以此來情感刺激PUA受害者,從而誘導他主動對其進行人格討好、物質乞求,通過索取物質產品的方法,試探PUA受害者的經濟實力和對自己的著迷程度,為下一步進行鋪墊。
之后,不良PUA使用者開始對目標態度忽冷忽熱,一方相繼以情感需求提出不同程度的物質乞求和價值投資,一方不斷服從以物質條件滿足對方予以安慰,此過程中令目標認為雙方距離迅速拉近,甚至單方面認為達到了確立關系的階段。下一步不良PUA使用者故意制造與之前傷心經歷類似的場景,以欺騙他人、輕視他人、不尊重他人為由,對目標進行不合情理的指責。在此過程中占據關系的制高點,利用對方希望挽回關系的心理,先發制人設局引入加以情感逼迫。
“北大女生自殺事件”“翟某某逼死程序員丈夫”“23歲女生跳樓自殺,遺書中稱被男友PUA”……等等相關社會新聞讓人們提起親密關系中的PUA就膽戰心驚。
“親密關系中的PUA”可以視為一種“伴侶間的脅迫控制”,是指伴侶中的一方通過多種方式建立起對另一方系統性支配的行為策略??刂普咚褂玫氖侄伟ǖ幌抻谌枇R、恐嚇、孤立、身體/性暴力、威脅、懲罰、微觀管理、跟蹤和經濟控制。這種“脅迫控制”使得受害者被囚禁在施暴者所創造的虛幻世界中,陷入混亂、矛盾和恐懼的境地。
PUA不僅發生在親密關系中,還廣泛用于各種關系里,在職場、校園、家庭中,PUA都時有發生,當我們說“職場PUA”“校園PUA”時,其含義可能更接近于“霸凌”。霸凌是一種攻擊行為,指一個人故意且反復地對另一個人造成傷害或讓他不適,其本質是一種支配行為,通過壓制他人來獲取對被霸凌者的掌控。
父母對子女的PUA——“打擊式教育”
這種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國并不少見。有一種不可承受之愛叫“都是為你好!”
傳統教育理念下長大的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應該對孩子嚴格要求,這樣才是“對孩子好”。有些父母喜歡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用“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去和自己孩子的缺點進行比較,讓自己的孩子去跟“別人家的孩子”學習。甚至,一些父母出于“怕孩子驕傲”的擔心,心里明明對自己的孩子很認同,在外人面前也常以孩子為驕傲,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卻一句認可也沒有,永遠只有打擊。
綜藝《少年說》有一幕讓人痛心的場景——
一個女孩在臺上哭著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么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臺下的媽媽不為所動,只是冷冷地回應:“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迸⒁贿吥ㄑ蹨I一邊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打擊。然而,媽媽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p>
女兒的表情很絕望,她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改變媽媽的做法,于是哭著走下了臺。
這些家長打擊孩子的初衷是幫助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人,但結果可能是在幫助孩子的同時也傷害了孩子。為了對孩子嚴格管教而對孩子一味地否定和打擊,很容易讓孩子將這種否定和打擊內化,不需要別人出手就會“自動”打擊和否定自己,陷入“自我PUA”的泥淖,長大后也會極其嚴厲地對待自己,不斷地挑自己毛病,認為自己處處都不夠好,會用完美的標準苛責自己,苛刻的自我要求,不愉快的心境,還可能增加孩子抑郁的風險。
社會上流行的一些成功學理念,如“人就是要對自己狠一點”“永遠不能對自己滿意”,就可能助長“自我PUA”的產生。
PUA如同“裹了糖衣的炮彈”,具有隱蔽性
親密關系中的PUA通常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導致當事人盡管身在其中,卻經常很難識別。通常通過語言等方式實施,而非身體上的暴力。一方在對另一方進行精神打擊時,常常會打著“我是為了你好”“我因為愛你才會跟你說這些”“我這樣是在幫助你”的名義,讓被PUA的一方感到非常迷惑:明明感覺不舒服,卻又說不出哪里不對勁。加之PUA的施加者通常很了解對方,對方的話很可能從某個角度看是部分成立的,這就使被害者更加難以分辨。言語傷害就要隱蔽得多,有時候你被傷害了還不自知,反而會認為自己有問題?!?/p>
當發現自己被PUA時,又該如何應對
如何識別一段關系中的PUA呢?可以下角度進行評估:
首先,觀察對方是在批評你的部分缺點,還是否定你的全部。
其次,分析對方的話是建議還是命令,你是否有選擇的權利;如果你不接受,對方會如何反應,是尊重你的選擇,還是攻擊你,逼迫你。一段正常的關系中,你是自由的,是有選擇權的,面對建議,你可以選擇接納,而非只能服從。
第三,傾聽自己的感受。不妨問問自己:“你在這段關系中更快樂了嗎?更充實了嗎?更自信了嗎?”如果一段關系讓你變得不開心,不自信,變得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好,感到絕望無助,那么這段關系就是有問題的。
當發現自己被PUA時,能離開這段關系,解除痛苦的來源當然很好。但很多時候,一個人無法從一段關系中立即抽身,這時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保護自己。比如,可以采用“平衡反思法”,即不只反思自己,還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想想,對方的做法可能有什么不對,或者與朋友們交流,聽聽不同視角的觀點,避免陷于過度自我反思。
如果傷害已經發生,請允許自己獲得幫助,人長期遭受精神打壓,容易感到壓抑、不快,甚至發展為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感覺“活著沒有意思”“生活沒有樂趣”,這時可能已經發展為“抑郁狀態”,需要及時向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
PUA造成對公民個人多項權利的侵犯,在國際社會是被禁止和嚴厲打擊的行為,中國立法中也提到了與PUA相關的違法行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2016)中有條文對PUA相關行為進行限制和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