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大部分成功人士,我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一個共同點,不是他們足夠聰明,也不是他們天賦異稟,而是他們都具有堅持的品格和不屈的毅力。當很多的人在遇到挫折、遭遇困難而停滯不前、果斷放棄時,他們卻能咬著牙挺過去,最后在通往成功的軌道上,僅“堅持”這一點就能把很多人給淘汰掉。
記得看過有幾個很佩服的偶像都曾這樣說過,“我人生中所有自以為是的成就,沒有一件不是靠堅持”,以及“我所有能夠堅持下去養成的習慣,最后都給了我不小的回報”。 就算是村上春樹、嚴歌苓這樣的大作家也曾這樣寫到,即使某天心情太過糟糕、身體再不允許,也依然會坐到書桌前,使命地也要擠出字來。而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或許是每天堅持學英語,最后可以達到同聲傳譯的境界;或許是日日持續地坐在書桌前寫作,卻意外的成了作家;也可能是每天堅持運動和控制飲食,最后擁有了強健的體魄和曼妙的身姿……所有我們能夠想到的成功,“堅持”都可以給到你。
當我的腦中有了這樣的意識,“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就成了我奉行的唯一準則,而這本書讓我的“堅持”變得更加堅定,也更加有方法。
在讀這本書時我認識到作者一直在向我們傳達一個概念,那就是“堅持,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何謂習慣,習慣就是不依賴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續的事情引導到如每天刷牙般輕松的狀態。心理學家說,人類有95%的行動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而大部分的無意識行動都是通過習慣產生的。
為什么人會產生習慣?原因是我們有意識的行為其實是有限的。人的意識分為表意識和無意識,我們的表意識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例如我們沒法一邊念英語一邊念數學,但是我們可以一邊思考一邊騎自行車,這是因為這些動作就算沒有特別有意識去做,也會記得手腳的動作順序而做出行動,這便是無意識。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習慣就是把重復的行動化為無意識的行動。
為什么我們很難把自己想持續做的事情轉化為習慣呢?那是因為人類具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的特點。對于人類而言,保持在固定狀態會比較舒服,變化則被視為一種威脅。對于習慣也是一樣,大多數人對于新事物都是“三分鐘”熱度而無法勤奮地持續,最后就容易導致失敗。本書中將這種現象稱為“習慣引力”,即抵抗新變化,維持現狀。
那么我們要怎樣才能將某種行為轉化為習慣呢?答案是我們只需做一件事,就是持續新習慣直到大腦認為這項習慣“跟往常一樣”就好了,那便是“堅持下去”。
在書中,作者將培養一個新習慣分為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 反抗期
以養成一個習慣需30天為例,反抗期就是前1~7天的時間。在反抗期時我們很想放棄,也很容易放棄。作者做過一個調查,在參加調查的人中有42%的人在反抗期中失敗,而讓人失敗的原因就是強大的習慣引力,它可以說是培養習慣的最大難關。如果你已經度過了反抗期,那就等于你已經成功了四成。
那如何克服反抗期呢?一是以“嬰兒學步”開始,簡單來說就是從小地方開始,從簡單的地方開始。在開始一項習慣養成計劃時,不要太過心急地一下子就規劃幾個習慣,最開始只需培養一個習慣就夠了。而且最好剛開始定的計劃簡單一點,比如每天背5個單詞,聽10分鐘英語。二是做好記錄,當然也是簡單地記錄下來。記錄的作用在于能夠消除隨意的感覺,客觀地掌握事實。在這里我推薦大家去買類似于手賬本的筆記本,里面細化了每周、每天做了哪些事,把你每天的進程記錄下來,不僅能夠直觀地看到效果,也能減少行動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你的動力。一定要記住每天都要記錄,當然其目的就在于提醒自己堅持下去。
二 不穩定期
不穩定期便是8~21天,而有40%的人會在這里失敗。在這期間,我們需要做的是建立“持續行動的機制,提高行動的難度”。在反抗期中執行“嬰兒學步”計劃,比實際想培養的行為習慣簡單許多。
這時我們要想平穩地度過不穩定期便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行為模式化,把你想培養的習慣化為固定的模式(時間、做法、地點),并且認真執行。列出一張清單,具體到每個時間該在哪里做什么事情,把習慣嵌入到日常生活的節奏中,就能夠無意識地重復行動了。其目的在于培養行動的節奏感,讓人不容易忘記。
二是設定例外規則,對不規律發生的事情預先制定應對規則的彈性應對機制,當有突發事件阻撓你養成習慣的計劃時就能靈活應對了。設定例外規則不是為了寵溺自己,而是為了讓計劃保持彈性。如,心情低落時、身體疲倦時,只讀一頁書也沒關系;或者很晚才能回家,就在回家的車上背單詞等。
三是設定持續開關,這是善于培養習慣的人為了能夠持續行動所設計的一些巧妙方法。例如,自己做的好的時候就獎勵自己,可以看一場喜歡的電影,或是買給自己心儀已久的禮物;若是做的不好的情況下就該受到懲罰,比如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別人,以期堅持下去不要受到別人的嘲笑等。本書列舉了十二項“持續開關”,感興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了解,這里便不再贅述。
三 倦怠期
倦怠期便是習慣養成的最后7天時間,在這期間大概有18%的人會失敗,如果你在前兩個階段都平穩度過而在這里失敗,那是太劃不來的。在倦怠期失敗通常會出現以下癥狀:感覺厭煩提不起勁;感受不到培養習慣的意義;因一成不變而產生空虛感。但請不要被這些借口打敗,因為它們都是來自于“習慣引力”的最后影響。
那如何度過倦怠期,從而成功完成一項習慣的養成呢?你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添加變化,倦怠期需要變化,請通過改變環境或是利用不同的“持續開關”在一成不變的狀態下加上變化吧。在倦怠期花點巧思添加變化的話,便能夠有效度過這段時期。如果打算學英文,請準備好不同的教材;要跑步,就請經常改變路線;想減肥,就在菜單上添加各種創意。
二是計劃好下一項計劃,定好培養習慣之后的努力目標。不斷增加好的習慣,若想要得到豐富的收獲,持續播下“習慣的種子”是很有必要的。要有計劃地擬定方案,一旦培養一項習慣之后,馬上進行下一個習慣計劃。如果在培養一個習慣的過程進行到八成時擬定下一個習慣計劃的話,不僅會提高現階段的動力,也能夠以新的心情投入新的行動,建立習慣的連貫性。
以上便是本書的大致內容,通過看了此書我在自己原有的計劃上又精進了一些,在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個人習慣養成上的一些小方法。首先,找準你最想要達成的目標,往往這個目標才能給你最大的動力,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你一旦想到最后達成的狀態便讓你足夠興奮,從而讓習慣變得容易起來;在每天完成計劃狀態最好的時候結束,給身體和精神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樣才能讓第二天做起來有期待感,也能更快地進入狀態;其次,如若在此期間你實在是堅持不下去,如果是我,我便會這樣對自己說“如果你今天不去做,明天你也不會做了”,別小瞧這句話,它在我打算放棄的時候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我想說的是,對于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養成的習慣,我們暫且不要去想象最后它是否會實現,或者如果失敗會不會讓自己顏面盡失,讓別人嘲笑。我想只要你敢于去做、勇于向前,無論最終我們能否達到理想的狀態,起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勇敢的、是享受的,而且期間你總會收獲很多,也會發生你意想不到的進步和驚喜。但愿我們都能在堅持的路上越走越遠,最后變成最好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