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半畫課堂舉辦年底的畫展,所以看畫知味停了一次課。但我們并沒有停止看畫,更沒有停止——知味的旅程。
“半畫”的取意,就在于這“人做一半、水做一半”的謙卑和柔軟,不巧取豪奪,也不妄自菲薄,正如Yoli心語:誰能對生活總是游刃有余呢?不過是一味堅持,全力以赴。這樣一份鄭重,總是讓人心暖而觸動。
看Yoli作畫的樣子,總是那樣怡然,仿佛她總是那么不慌不忙,從容淡定。面對這樣一片臨水百合,手中的畫幅仿佛已不重要,所有的一切都自然融合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空間里,萬事萬物不忍驚擾。但她也說,生活從來沒有過萬事俱備,只能一個結(jié)一個結(jié)慢慢解。
是啊,我們常常給自己設(shè)定一個或大或小的目標(biāo),比如學(xué)成之后就再也不必費(fèi)勁去做它了。甚至寒窗苦讀的學(xué)子們在通過了考試之后,最想做的就是把書拋向空中,以示決絕。那該是怎樣的一份厭棄與痛恨呢!
所以當(dāng)有人問我到現(xiàn)在這個年紀(jì),為什么還要學(xué)畫畫,除了讓自己更累,還能有什么用?我也只是無言以對。是啊,我們都曾經(jīng)把從前那個愛美愛詩愛藝術(shù)的自己怠慢了、疏遠(yuǎn)了,而格外看重那個虛榮的,可以帶來光鮮艷羨與贊嘆的自己。就算是學(xué)習(xí),就算是休閑,也會對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斤斤計較。好像不懂得量入為出,就是不合時宜的迂腐。
但其實(shí),有多少人是可以把所有的能力都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的?又有多少人是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去自在地生活的 ?既然那些空有一身本事的人尚且可能找不到用武之地,那些不能隨心所欲按自己意愿生活的人,也并不能活得多么輕松,那如我之平凡,起碼可以按自己的喜歡去安排生活和時間,可以盡情盡興地表達(dá)我笨拙而真摯的喜歡,本已格外幸運(yùn),那么,比別人累一點(diǎn),多付出一點(diǎn),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吧!
正像Yoli在她的畫里,向人們傳達(dá)的:花開有時,花落有時;歡喜有時,悲慟有時……以畫相約,誠摯而莊嚴(yán),力透生活的美,在畫里得到一切的映照。
水彩帶來的啟示,更多在于放松和自在,“松”是一種意會起來也有點(diǎn)難的狀態(tài),是少女輕輕挽起的發(fā)髻,有著似是而非的疏懶;是刪繁就簡后的佳作,讓人默誦起來如行云流水齒頰留香;是久久辛苦后的回甘,早已渾然忘我,興奮而坦然……所有這一切都不會無緣無故,若不去經(jīng)歷緊張和艱辛之苦,又談何放松自在?正如很多人問怎樣才能把思維導(dǎo)圖畫到這樣的又快又好,我只能說,先不要問,動手畫,至于什么時候可以像我一樣,還真說不好,因為不只你在進(jìn)步,我也仍在奔跑啊!
人生里,我們真的不需要所謂粉絲的擁戴,喧騰與熱鬧終究會有冷寂的一刻。唯有知音,相知如鏡,才是萬丈紅塵里不離不棄的那個人;才是隨時轉(zhuǎn)身一回首,都會在燈火闌珊處等候、欣賞、贊許、祝福的那個人;才是每次快要跌倒,都會在身旁拉一把,相知一握的那個人……無論多么遙遠(yuǎn),知音就在身邊。
半畫課堂的老班長凌寒說得好:“粉絲是多么無趣的詞語,感謝所有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