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香港發生了幾大富豪的世紀性股票大戰。
交戰甲方:香港最大英資企業怡和洋行。
交戰乙方:世界船王包玉剛。
交戰丙方:香港首富李嘉誠。
交戰地點:香港尖沙咀九龍倉。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有一處繁華之地名尖沙咀,在尖沙咀中,又有一塊商家必爭之地九龍倉。眾多香港的富豪早已對九龍倉垂涎,無奈九龍倉地產股票主要掌握在英商占絕對多數的怡和洋行手中,怡和洋行財大氣粗,氣沖斗牛,又有港英政府撐腰,眾多商場頂尖高手一時半會也奈何不得,只能眼睜睜看著英國大亨們在九龍倉大發橫財。
斗轉星移,風水輪流。時間來到1977年。年初,香港大財主、鼎鼎大名的長江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得到一個絕密商業情報:怡和洋行雖然名為九龍倉有限公司的大股東,但實際上該公司占有的股份還不到20%,與它所控制的全部股份不成比例,表面上該公司有九龍倉地產的主決權,但在法律上卻達不到最主要股東所需的股份占有額。
香港商場奇才李嘉誠立刻動開腦子:如果想要主宰九龍倉,必須持有該公司大量股票,如果大量購進該公司地產股票,勢必引起英商們懷疑并聯手反抗,成敗與否尚難定論。如果悄悄購進該公司地產股票總額達20%,就與怡和洋行股票持平了,也就是同為平起平坐的大股東了,然后與怡和洋行競購剩余股票,誰多誰就是大股東。
李嘉誠當即決定吃進九龍倉地產股票。從1978年1月到9日,李嘉誠率領精兵強將以分散方式吃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掌握了該公司18%的股份,并使該公司股票從每股10港元漲到每股30港元,而麻痹大意的怡和洋行大股東們卻渾然不覺,仍在美滋滋地享受漲價帶來的巨利。
當李嘉誠手中股份與怡和洋行持平時,他明白:一旦怡和洋行大股東們大夢初醒聯手抵敵,憑他們長江實業集團勢力,尚略遜一籌。憑商業智慧,最多能打個平手,拼個魚死網破。何去何從?是個問題。
李嘉誠首先想起了世界船王包玉剛,這是一個聞名全球的商界怪才。1978年9月下旬,兩個商界巨子在香港中環路文化閣一間高級客房里秘密會晤,短短20分鐘,李嘉誠就決定將2000萬股九龍倉地產股票全部賣給包玉剛,包玉剛則牽線將和紀浦9000萬股賣給李嘉誠。
這一筆香港股市數字最龐大的買賣,就在20分鐘內成交了!
此時此刻,怡和洋行的大股東們仍然毫無警覺,還以為李嘉誠出讓九龍倉股票,是因為李氏財團勢力不敵,倉惶敗下陣來,哪知道李嘉誠是施放了一個煙幕彈,以退為進了。
他們認為,包玉剛大量購進股票是盲目吃進,順勢搶購,自討苦吃,他們算定九龍倉股價不久就會下跌,等著看包玉剛吃不下又吐不出的笑話。
趁怡和洋行睡大覺之機,包玉剛又吃進了1000萬股,占九龍倉股份的30%,并使每股價格上漲到50港元。
怡和洋行終于發覺上當了,開始高價收購九龍倉地產股,擺也一付與船王決一雌雄的拼命架勢!
這時,包玉剛卻突然將3000萬股九龍倉地產股票以每股55港元轉讓給隆豐國際有限公司。怡和洋行以為包玉剛拖槍而逃,殊不知,又一次中了包玉剛的緩兵之計。
包玉剛這一招真絕:一旦與怡和洋行決戰得勝,九龍倉就可劃歸己有了;一旦決戰失利,賠掉的只是一個隆豐公司,又推卸了法律責任,只會傷及總公司毫毛而不會動其筋骨。可謂兩全之策,魚與熊掌兼而得之了——因為,隆豐國際有限公司不過是包氏財團的分公司。
待決戰準備就緒,包玉剛卻在香港舉行記者招待會,話別親朋好友去英國“度假”了。
怡和洋行竊喜,以為反攻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令下屬置地公司大登廣告,不惜一切代價收購九龍倉地產股票。他們想乘主帥缺陣之機,力挽頹勢,奪回失地。
殊不知,包玉剛唱了一出“空城計”,離港的第3天,也即1979年6月22日,他又神不知鬼不覺地飛回香港。怡和洋行大叫不妙!包氏財團卻欣喜若狂!
包玉剛在全港所有媒體上大登廣告,以每股105港元的創紀錄髙價收購2000萬股票,一時間,股市戰火紛飛,股民搖旗吶喊,紛紛將所持股票賣給包氏財團了。
怡和洋行被船王一招擊中要害,包氏財團的隆豐公司一躍成為九龍倉地產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了。未等怡和洋行清醒過來,船王包玉剛已送去大紅請柬,請二股東怡和洋行的置地公司董事出席包氏財團召開的第一次九龍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議。
從那時起,九龍倉這塊風水寶地正式被包氏財團掌控。包玉剛在那里建商場,蓋公寓大樓,建倉庫,建娛樂場,財源滾滾,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