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詹姆斯是移民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有著與眾不同的膚色和長相。媽媽瑪麗琳是野心勃勃地一直想要做男性主導領域中的女醫生。而莉迪亞,他們的二女兒。她遺傳了爸爸的黑頭發,媽媽的藍眼睛,成為了父母最引以為榮的孩子。
爸爸最渴望的,是能夠真正地成為美國人,成為他們的一份子,而不是因為自己的膚色和長相而被孤立。他希望莉迪亞能夠在學校里結交朋友,會用非常期望的眼神看著她,問她今天又在給誰打電話,她的某某同學最近怎么樣了,她在學校跟朋友們一起做了什么。
媽媽最渴望的,是能夠成為同伴中與眾不同的那個人,所以她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女醫生。當她做而不得時,便將期望轉向了自己的女兒。她給莉迪亞做化學實驗,給她講化學的知識,時常透過莉迪亞看向掛在墻上的醫生的工具。如果自己做不到,把女兒培養成醫生,這是多么令人興奮自豪的一件事情吶!
也許詹姆斯和瑪麗蓮絲毫不曾想過,自己的夢想給莉迪亞帶來了多大的壓力。她在樓梯口假裝興高采烈地給朋友打電話,實際上只是在嘟嘟聲中自言自語。她假裝從媽媽的實驗中感到驚訝興奮,實際上只是為了能夠讓媽媽高興,讓媽媽不要再次離家出走。為了得到同學的認可,她讓自己跟杰克——這個經常有不同女孩子坐在他的車上抽煙兜風的壞孩子走得很近。
誰也沒想過,莉迪亞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成了所有人口中的那個她,卻唯獨不是她自己。
她的偽裝輕松地騙過父母,讓他們以為她是一個非常優秀非常合群的孩子。因為他們自己的期待讓他們蒙上了眼,堵上了耳朵,失去了感覺。
也許直到迪莉婭死亡,他們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孩子沉入那片湖底。
看到這里,會不會想到曾經的自己,想到自己的父母,有沒有無形中得到或者施加這樣的壓力?
這樣的期待并不少見,甚至發生在很多的家庭里——自己無法實現的想法或者目標,強加在孩子或者伴侶身上。
莉迪亞雖然有著媽媽的藍眼睛,但她和哥哥仍然是學校中格格不入的“外國人”;雖然她很想幫助媽媽完成她的夢想,但她對學醫卻并不感興趣;雖然她跟杰克談心,但最終發現杰克關注的人卻是她的哥哥;雖然哥哥懂她的苦惱,但是卻有著自己的生活無法幫她消除苦惱;雖然她想自我解救,可是現實卻步步緊逼。
另外兩個孩子呢?哥哥內斯和妹妹漢娜得不到像莉迪亞那樣濃烈的父愛和母愛,同樣過得痛苦艱難。內斯為了早日脫離家庭努力考上了哈佛,最小的妹妹漢娜卻像家里的隱形人。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認可。每個人的痛苦都無處宣泄。
一切的一切生命都難以承受。
莉迪亞的死,是他殺?還是自殺?
得不到他人認可,亦得不到自我救贖。快樂可以分享,憂傷可以互相撫慰,但最深的悲傷卻無法分擔。
我們時常會發現,自己也會像他們一樣驚恐一樣痛苦,一樣悲傷地無處躲藏。經常憧憬另一種生活,但是現實卻不盡人意。但是我們仍然要跟自己和解,要跟自己說對不起,擺脫他人的期待,放過自己,尋找真正地自己。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