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習時大腦如何運作
人類用以學習的核心部位:內嗅皮層,它類似于某種過濾器,專門過濾涌入大腦的信息;海馬,是構筑新記憶的地方;還有新皮層,某種信息一旦被打上“儲存”的標記,就會被存放到這里,這是儲存我們顯意識記憶的地方。
回憶就像時光隧道旅行
作者用“電影攝制組”的比喻來講解我們是怎樣學得新東西的,又是如何用我們大腦中的某個具體記憶。
這種“時光隧道旅行”,科學家們稱之為“往事片段”,也叫“自傳體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在這類回憶中,往往有一些與當初的體驗相同的細微感受,以及相同的敘事脈絡結構。所以,即使你長大成人,敘述高中時代的故事的套路卻與那時無二差別。
遺忘的威力:過濾干擾信息,激活深處的寶藏
遺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過濾”功能,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腦能夠專注于某一件事,只讓該出現的信息出現于腦海。
記憶失用理論的第一條法則便是: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儲存能力與提取能力。
記憶是不會“丟失”的,不會像我們以為的那樣越變越淡,直至蹤跡全無。準確地說, “丟失”了的其實只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的記憶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當下很低,低到幾乎為零。
我們在提取某項記憶的時候越是大費力氣,那么在得到之后,該項記憶的提取能力以及儲存能力就飆升得越高,也就是學得越扎實。
用記憶來改變記憶,而且是越改越好。遺忘,不但能過濾掉干擾你的信息,還會激活并加深你已經學得的部分,根據先損耗后增長的法則,在你提取記憶內容時再次激發出更高的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這便是由大腦生物學以及認知科學所得出的最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增強記憶
環境影響
環境的還原是增強記憶的法寶
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房間,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時間段 。拿著吉他到外面去,去公園,去樹林。換一家不同的咖啡店,換一個不同的練習場。用布魯斯替換古典音樂。這些針對慣常行為的每一個改變都會幫你把要學、要練的東西記得更牢固一點、更清楚一些,幫你把記憶保留得更長久。其實,這樣的實踐本身就能強化你的學習 ,讓你學得的東西越發不必依賴于周遭環境。
拉開時間間隔:化整為零才能記得持久
最佳復習間隔是:第一次學過之后,一兩天之內復習一次,然后過一個星期再復習,過一個月再復習。之后,復習間隔可拉得更長。
研究發現,第二次復習與第一次學習之間的最佳間隔,與距離考試的時間間隔按比例遞減。也就是說,如果距離考試還有一星期,那么最佳復習時間為第一次學習過后的一兩天之內(20%~40%)。如果距離考試還有6個月,那么最佳復習時間為第一次學習之后的3~5星期左右(10%~20%)。不過,如果間隔時間比這再長的話,則拖得越長,考試成績反而下降得越厲害。
先考試后學習:利用無知的潛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