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孩子,都被父母當成珍寶一樣呵護在手心里,他們不讓孩子做家務,也不容他們受到半點傷害,之前就有一個家長在朋友圈里哭訴,說孩子最近總是不愿意上學,跟他聊天以后,才知道原來是老師讓只有四歲多的孩子站在全班面前罰站,傷害到了他的自尊心,于是這個家長晚上十點多給老師打了一個多鐘的電話。
在如今物質富足的年代,大部分孩子在家里都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和關愛,所以現在的父母會更關注孩子對自尊和自信的需要。他們會過分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自尊,而且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大家好像都不由自主地走上了育兒焦慮這條路。所以為了培養一個符合我們期望的孩子,我們正在給孩子創造一個“清單式的童年”,每一分鐘都要好好利用,課外活動、補課、興趣愛好都為進一個好大學而服務。
我們甘愿為孩子獻出很多的金錢和事件,以及好的教育環境,滿滿的愛意和關心。但是我們的孩子真的如我們所愿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嗎?恐怕未必,很多的孩子反而變得叛逆、拖延、脆弱、情緒化......
問題出在哪里?孩子需要怎么樣的教養方式?究竟如何才能培養獨立且自信的孩子,這都是父母所關注的問題。
作者朱迪思·洛克博士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主要研究當代養育方式、孩子與家長的心理健康,以及學業領域中的親子互動等問題。她在《適度養育:培養獨立且自信的孩子》這本書中,從各個方面闡述了許多當代父母所面臨的“育兒困境”,以及兒童一些行為背后的“動機”。讓家長能夠從案例中學會更好地尊重孩子,看到孩子是怎么想的,不讓愛成為“礙”,建立溫暖有邊界的親子關系。
不要做孩子的“情緒調節器”
看過一個新聞,兩個差不多三歲的男孩在室內游樂場玩,不知因為什么事情起了沖突,其中一個孩子的爸爸,沖上去踹了另一個小孩的媽媽,這個時候男孩的爸爸火氣一上來也廝打在一起。
孩子發生矛盾沖突,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去學習怎么和周圍人的相處,大人貿貿然出手干涉,反而讓事件中的兩個孩子站在旁邊飽受驚嚇,而且還會讓孩子無法學會直面困難,應對挑戰。
朋友的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一直不肯跟同學們坐在一起,每次都是自己單獨坐在離老師很近的位置,運動或者游戲的時候,也不怎么和同學一起,能很明顯感覺到他和同學之間隔著一段距離。姐姐為此很焦慮,擔心孩子會不會不合群,融不進集體,頻繁給老師打電話,希望老師能多多引導他。
在生活中,這樣焦慮的家長其實真的很多,特別是當見到孩子出現了消極情緒、負面情緒時,瞬間就會產生緊張,甚至會憂慮。于是,就會盡早干預,幫助孩子盡力化解消極情緒。
在《適度養育:培養獨立且自信的孩子》一書中,作者朱迪思·洛克講到,當父母完全以解讀和改善孩子的情緒為中心的時,孩子發現自己不必動手就能得到父母的關注。
孩子在學校遇到挫折,媽媽就百般安慰,或者遇到其他小朋友有新玩具傷心時,爸爸就立馬也給他買了一個。但是有時候,孩子需要一些時間、一個過程,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在他們還未真正把情緒處理好之前,就將其消解或者提前干預了,那么孩子就失去自我管理、調節情緒的時間和機會。
父母應該學會讓孩子去體驗各種情緒,包括負面情緒,這樣他們才能建立起面對困難的自信,并養成從困難中恢復心態的心理彈性。但也并不是說我們完全撒手不管,而是適度地理解、包容和引導,不過度緊張,不過分提前干預,
做家務也是培養孩子自尊心的途徑
前陣子,嫂子在抱怨學校又開始布置一些“家庭作業”,這次是讓大班的孩子洗自己的鞋子。她認為學校這么做毫無意義,那么小的孩子能洗得干凈自己的鞋子嗎,還不是裝個樣子發個視頻完成任務,后續還是得她去洗干凈。
說起做家務,很多家長和長輩都覺得是大人的事,覺得孩子做家務那是幫倒忙,而且浪費的是家長的時間。
但對孩子來講,從小做家務的過程,是學習生存技能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根據現有的一些研究發現,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有助于:學會交流、溝通和合作,從而形成團隊合作意識。當孩子完成某項力所能及的家務,也能讓孩子有滿足感和成就感。當然,打掃、整理、清潔等家務活本身也都是基本生存技能。
更重要的是,做家務其實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在《適度養育:培養獨立且自信的孩子》一書中提到,父母可以讓孩子去效仿一些積極的行為,比如吃完飯把碗筷放到洗碗盆。起床的時候,自己穿衣刷牙等。慢慢的孩子會把這些行為內化到自己的行為系統,有助于他發展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律。
從孩子的童年開始培養其自控力,是對孩子一生的投資。
因為良好的自控力預示著孩子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把控力,使之與他人有更好的關系,以及更少的行為問題,并促進他們面對逆境時的復原力。
父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幫助孩子發展自我調節能力
l 設立家庭規則、家庭生活常規任務并分配家務。
l 設置有效的指令。
l 對違抗行為實施懲戒。
以上三條應同時實用,不僅對孩子有幫助,其實對父母來說也是收益匪淺。
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
馬克吐溫曾經說:“一句真誠的贊美就能讓我多活兩個月。”贊美對人起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怎樣表揚才最能引導孩子成長。
很多父母想通過表揚這種方式提升孩子的自信,這是一個很好的目標。特別當孩子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你會表揚她。你可能會告訴她,你很聰明;你可能會告訴她,你很特別;也許你會表揚說,你一定很努力,才能做得那么出色。
表面看來,這些表揚聽上去都一樣。但是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學和心理學的布萊德?布什曼教授研究顯示,前兩種表揚增加了孩子成為自戀者的機率。因為父母的過度表揚,讓孩子對個人價值產生膨脹的自我認知。只有最后一種表揚增強了孩子的自尊并且時時刻刻讓孩子自我反省。
在《適度養育:培養獨立且自信的孩子》一書中告訴我們,當你在表揚孩子的時候,應確保你的表揚名副其實。特別是我們不能為了表揚孩子就“睜著眼睛說瞎話”,這會帶來幾個結果:
l 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騙他、哄他的,他由此也就順著學會了說瞎話來哄人;
l 過度表揚讓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脹,不能應付沒有表揚時的失敗挫折;
l 當孩子確實不具備該項能力時,因為我們的表揚,他害怕讓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愛,因此可能會焦慮難安,更受挫折。
我們可以在說“你真棒”之前要把事實敘述出來 ,比如孩子幫忙洗碗,我們可以說wow你碗洗的真干凈,謝謝你和我一起做家務 ,然后再來一個擁抱 或者一個親親 ,孩子做家務就會更有動力。
但是也要注意孩子的不同性格、不同階段,我們家長運用表揚的方式方法應該不同,隨著孩子的長大,心智的成熟必須要調整!
養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一位心理學家給6個月大的孩子換尿布,妻子看見后說:“不用這么嚴肅地換尿布吧?你可以跟他說說話,對他笑一笑。”聽到這些話,心理學家停了下來,很堅決地說:“他對我無話可說,我對他也無話可講。”
在21世紀稍早時發現,許多羅馬尼亞的孤兒,雖然在生理上受到了良好的照顧,但與成人的互動較少,這些孩子從三個月起就出現不可逆轉的成長滯后現象。所以現代的父母都會比較重視早期的親子游戲,父母陪伴孩子、與孩子互動、滿足孩子的需求等都有助于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本書中提到:與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孩子要比建立非安全性依戀關系的孩子更加自信、能干。書中也提到了幾種與孩子建立關系的方法。
1. 花時間陪伴孩子:身為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共度歡樂時光,尤其在他們年齡小并且愿意和你玩的時候。
2. 向你的孩子表達愛意:增加與孩子的身體接觸也是表達愛意及有效促進親子關系的好方法。
3. 和孩子談心:推薦父母使用開放式提問。
4. 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之間的陪伴方式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在他成年以后。
親子關系不僅僅是孩子人生第一份關系,更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支撐,讓他們安心地自由闖蕩;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尊重,讓他們學會尊重和愛別人;能偶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感,讓他們能很好的處理自己的事情以及情緒。
結語
本書讓父母學會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同時也要讓孩子遵守規則,承擔自己的責任,贏得合作。其次,你要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你跟孩子都會很快樂。最后,天才不是基因突變,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環境,父母有認知有行動,有實際持續投入的。多閱讀這本書對于提升父母的認知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