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叫“豆瓣”的App—2014/08/08—條目版本1.x
- 重新構建圍繞個人興趣的發現和討論
- 主要圍繞書影音的評分評論
- 服務于所有人在手機上最普遍的那些需要
- 為手機而生的應用
-
豆瓣2.0:用豆列看世界
—2014/12/19—發現版本2.x- 通過豆列匯集一億人的生活趣味,圍繞個人興趣的服務
- 豆列成為首屏,與書影音查詢并列
- 繼續整合豆瓣下的各個其他App里對大眾有用的內容
-
「訪談」阿北的新豆瓣— 2015-02-02
- 1.0 到 2.0,背后邏輯:增加用戶的打開頻率
- 豆瓣服務的是個人興趣,單獨的興趣是相對低頻的事情,無法讓用戶養成打開的習慣,合并就有可能了
*「發現」是結果,而不是一種用法
發現的三種方式:熱點;個性化推薦;社會化推薦(其他人)
發現是一個價值,但沒辦法說核心或定位就是發現(注:后面半句我覺得不一定對)
推薦只是發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互聯網海量內容——整理和發現成了問題——豆列/輕單
2.0首屏邏輯:勾選興趣標簽-熱點內容+關注豆列
未來可能發生的四大變化:首屏中豆列的內容比例增大;加入個性化推薦;細化興趣;豆列要引入更多外部的內容進來
豆瓣強調有價值的內容,而且都跟個人興趣關聯很大的話,點進去是很重要的
興趣——圍繞這個人,對自己有用、有幫助的
個人興趣不是簡單明確的,而是潛在的
-
豆瓣 CEO 阿北:論產品的簡單和復雜—2015/02/02
- 豆列不是一個社交很強的東西,仰視屬性。
- 好的內容是少數人有時間、精力、能力去做,多數人少做。但發現的需求都有,參與能力非常弱,能做的就是傳播。
- 老用戶通過別人發現的內容已經足夠滿足自己的需求了(思考:老用戶做到這一點是花費了成本的,如何更低地降低成本)豆瓣用發現豆列解決這件事情。
- 產品本身:一種,通過產品形態去覆蓋需求、實現價值,結果是可能只能滿足部分。另一種,要去覆蓋一個細分需求,尋找接近的產品形態,但可能不是最適合它的形態,需要折中達到平衡。
- 在一個創業公司,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能打動人,簡單明確的用法來啟動它的增長。
- 當用戶、需求越來越多時,在簡單和需求&價值之間抉擇,更重要的還是后者
- 有時候很多需求是聯系在一起的
- 不會用商業模式來改變產品定位
- 為用戶興趣服務
-
豆瓣CEO阿北:豆瓣轉型除了理想還要生活—2015/04/01
- 豆瓣是生活品牌,也是興趣品牌
- 豆瓣是一個平臺而不是媒體,豆瓣的氣質是由用戶決定的。
-
阿北說,要實現豆瓣的通用化,把它變成一個簡單的地方—2015-04-15
- 變得簡單
- 未來要做的:讓更多的事物被評分和評論(做推薦鋪墊);細化感興趣的領域;豆瓣各平臺保持一致
近年產品
- 達羅—生活社區—2014/1/13-2015/4/29
- 阿爾法城—實驗中的一個虛擬社區—2015/4/30
- 九點—健在
- 豆瓣一刻—健在
- 紅桃九—Slogan:有趣,有用,有同好—一切因為你的愛好—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