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創傷,記憶并不可靠
人的成長是一個逐步選擇與適應的過程,童年事件給人帶來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原因而是一種可選或者可多重賦義的資源。
人是不一樣的,創傷只是一種敘事方式或解釋方式,而非真實存在。“童年不幸”的想法可能只是當下的一種回憶產物,是為眼下親密問題合理化的結果。
同樣是早年的經歷,不同的內心建構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人們會說在記憶中我的確不被父母喜歡,但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我們能記住的東西被我們在漫長歲月中不斷地修飾補充,回憶出的東西只是我們當下心境的產物。
生命深層的孤獨感
人終究是孤獨的,社交在某種心理層面上也是為了逃避孤獨。一個人即便擁有眾多好友,也依然擺脫不了孤獨的煎熬。不喜歡或者不善于社交的人恰好是不太怕孤獨的人,他們更能直面孤獨與寂寞,自在地活著。
人類所有的社會建構與社交行為,如談戀愛、結婚、交朋友、運動、培養興趣愛好、參加社會團體等,實際上還是被孤獨感驅動著的回避行為,只是社會賦予這些行為正面的意義而已。
自我探索的意義和方法
自我探索就是擴大知覺的能力與范圍,類似達摩十年面壁,從對自我的知覺展開對宇宙和生命的探索,通過全方位、無條件、無先占假定去接納存在的一切,并用知覺自己內在的方式去知覺整個世界的過程。痛苦是我的,但我不是痛苦;欲望是我的,但我不是欲望。我遠比我知覺到的東西更豐富。
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不能借助言語的(心理分析是很暴力的言語),唯一的工具是感覺,唯一的技術是接納與認同,要達到的唯一境界是無限。不然,所謂的自我探索出來的結果只是言語產物,還不如那些活得簡單、從不對自我進行探索的人。
多面性思維帶來的改變
事物的多面性可不是只有好和壞兩個方面,每種事物的存在是自在的,不是他在的。人對事物本身的評價或者觀察都是外部給予的,非物質自在的。好壞對錯、大小方圓,都建立在觀察者內在的認知與價值觀基礎上,所以觀察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事物本身。
“不能對觀察的事物有一個確定的結論”正是人類心智進步的結果,而非困惑。人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強加給別人,應該好奇為什么在別人眼里事物是不同的,覺察到這種差異,堅持自己,并欣賞別人的人就是一個聰明的人。
我們是否需要后悔
人的心理有這樣一個特征,得到的東西會被看輕,未曾得到的東西會日夜變重。其實后悔是一種普遍的心理感受,當一個人部分或者全面拒絕接受現實,想逃離現實的時候,后悔為逃避現實找到一個借口。
心理分析認為后悔是一種針對自己的否定,看起來是指向過去的我,本質上是攻擊當下的自己。不過在很多時候,后悔也有很積極的意義,經歷刻骨銘心的后悔之痛后也許會找到生命中最本質的需要,為未來點亮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