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李笑來建議:為了避免偏見(選擇性輸入)害己,要經常記錄一些你看到的不同意見,寫出反對或者無法理解的理由。
于是今天記錄下面這段:
“活著的意義”是文化對人的一種精神壓迫。這句話出自李子勛的《你在為誰而活》,他在書里以此為題進行了2頁的論述,提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事業,快樂的、健康的、無拘無束地活著就是生命的成功”。如果這樣講的話,那從最古老的歷史上來說,健康活著就是生命的成功了,為何還要求快樂、無拘無束呢?不是貪心了么?沒有錢快樂么?沒有愛情快樂么?沒有房子沒有吃的,快樂么?肯定不是的呀。想無拘無束?那也得看是什么程度上的呀,是想吃完飯就能躺著?還是家務事不用做?或者想出門就出門幾天不回來也不用擔心家里會有人餓死?
此外,他還說,生命本身是依據自然法則存在,生命的意義卻是人類社會的文化法則賦予的。對此我是很贊同的,脫離了社會屬性來講生命的意義確是無稽之談。
但接下來他說“社會媒體過度崇尚精英文化、拜金主義,沒有賦予社會多重意義與多重價值系統……讓沒有停留在塔尖的人們失去了內心的安寧”
對此,我只能同意其中的一部分。多重意義和多重價值系統的確是必須的,但社會從來沒有要求人們一定要獲得金錢、名譽和地位成為精英或者富翁才算得上不枉來世上一場。對于一個農民來說,他只要耕種糧食,讓家人吃飽,有剩余,拿到集市上去賣掉,便已經完成了生存要求。如果他沒有看過花花世界,祖祖輩輩都這樣過,那他也不會有任何良心不安。那這種人你能去批判他說,哎呀,你不符合精英文化的要求,你內心得不到安寧,可事實是,他的內心安寧平靜的很,連百萬富翁都不及呢!
對于普通的民眾來說,工作時盡職盡責,工作之余看花養草、喂魚垂釣都可以自得其樂,哪里就從眾去追名逐利,以至于失去了內心安寧呢?而那些有追求喜歡挑戰的人,不斷努力去追求自我,或者追求體驗,或者追求過程美的,又豈是為了媒體的精英文化和拜金主義呢?也不能視之為文化壓迫吧?人家樂在其中,不以為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