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狗的使命》主要講述了一條狗貝利經歷多次重生,在一次次生命的輪回中尋找不同的使命,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主人身邊的故事,據說“這是一部展示人與狗狗之間美好情感,帶有些奇幻色彩,也不失趣味的暖心治愈系電影。影片以四世狗生的新奇設定,讓愛狗人士對于生離死別這件令人感傷的事情有了全新的理解與感悟。”
每次看到治愈系電影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那些離奇的情節、激烈的戲劇沖突、一波三折的劇情基本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溫情脈脈、情節簡單、節奏舒緩的情感表達,因此對于這部電影,我本人并沒有什么興趣。但又架不住它的火爆程度,耐心看完了。
果不其然,《一條狗的使命》就是這樣一部電影,簡單卻無比溫馨,拉斯霍斯道姆早年的《分手信》也是這般柔情似水,將所有的情緒娓娓道來,于平淡中傳遞真情。
看之前,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極其催淚,幾乎從頭哭到尾,但是我卻只有一次掉淚的沖動,那就是在貝利轉生成為警犬,為救人而中槍的時候。
整個電影看完,我都沒有什么感觸,然后我就想為什么?別人那么推崇,我卻毫無反應。
于是,我打開豆瓣,看別人的評論,就突然明白了,為什么在我眼里乏善可陳的影片,卻有那么多人喜歡?為什么提起電影,不知道影評該從哪里下手。
說東西方狗文化,假大空。寫文化入侵吧,又有些小題大做。說生死輪回吧,又沒特色。因此久久不能下筆,直到看完大家的評論。
因為大家都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看狗狗。評論里幾乎沒有對影片本身的評論,大多的評論幾乎都集中在狗狗身上。
而我因為小時候被狗嚇過,所以一直都很怕狗,不管在哪里,只要看見狗,就會條件反射般神經緊張。沒有養過狗,所以對狗沒有多少感情,只能從電影文本的角度來看《一條狗的使命》。
撇開故事不說,就單說結構,貝利死生輪回,最終回到了伊森身邊,看似圓滿,但其實它中間經歷的那幾個主人,除了側面證明貝利的使命就是讓主人開心之外,對劇情推動沒有多大價值。
整個影片的故事很空,人物性格模糊。
伊森喜歡橄欖球,讓貝利接球,但是這種接球行為除了結尾處,伊森憑它認出貝利之外,作用不大。伊森和貝利之間,也沒有什么羈絆,只是單純的陪伴,而這種陪伴在伊森外出求學時更加單薄,缺乏說服力。
因為大火傷殘,換了學校,和自己的女朋友分手,也處理的相當倉促,沒有鋪墊,沒有解釋,就這么發生了,讓人搞不清楚狀況。
伊森的父親,更是莫名其妙的成了一個酒鬼。
伊森和漢娜的感情發展也是唐突,看影片,我們知道漢娜對伊森也是有情的,那為什么她之前不找伊森,非要貝利出現,她才能和伊森有結果?
既然貝利始終都記得伊森,為什么在其他主人那里依然過得無比舒心,從來沒想過要重回伊森身邊?
如果沒有結局的相遇,我幾乎會認為這部影片是沒有貫穿始終的人,只有狗。伊森和貝利的重逢并不是他們刻意努力的結果,而是一種巧合,貝利是在無意間聞到了熟悉的氣味,才找到伊森的。
貝利的每一次轉世,都和他的主人缺乏深度的情感交流與羈絆。與主人只是簡單的陪伴,和伊森一樣,根本看不到這些主人們和貝利之間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沒有努力,沒有主動,缺乏動力,一切都自然而然的發生,觀眾能被感動,更多來源于以往對狗的印象以及對狗的個人經驗,而非電影本身。
大家被感動,只是因為歷經輪回的貝利,居然回到了伊森身邊,他們都互相記得彼此,僅僅是記得而已。
我們一直講,電影的主人公需要是主動性的人物,只有主動性的人物,才能推動劇情發展,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將電影進行下去。
被動型的人物缺乏推進故事的力量,難以完成戲劇性的轉折并達到圓滿。這部影片便是如此,貝利的狗生一直都順著命運的安排,一步一步向前。重生之后,遇到誰就跟著誰,完全沒有想過要找伊森,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
當然,你可以說,這只是一條狗,不是人,怎么可能主動實現目標,但是電影既然把它設置成了主角,就該把它當成人來看,就該有它的目標,而不是被動的等待。
即便狗不行,那伊森呢?伊森的目標是什么?他為自己做了什么,我們都不知道。
這樣一部全片被動的影片,除了用狗狗找噱頭,賺眼球之外,我看不出來它還有什么亮點?所謂的治愈,也只是口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