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規(guī)則的建立和自由的界限
昨晚我和豆豆照例外出玩了一個多小時,并在9點10分之前回到家中。孕期的我多少有些疲憊,精神上也有了些許放松,拿起手機看下訊息。但這時我很快停下來,我意識到我看手機的行為會讓孩子迷戀手機,于是我放下手機,拿起手邊的一本書來看。
也許是受到媽媽的影響,他翻出了《美猴王》的盒子,拿出本該至少下周才能開始看的《美猴王》第三部分的內容(我們本周還在看第二部分的內容,每部分有8本書,今日周六,看了4本)。當時,我的第一感覺是,應該讓孩子學會“等待”。但顯然來不及了,他已經拿出了一本《真假美猴王》,并要求我讀給他聽。
我略帶煩躁但努力平靜地說:媽媽現(xiàn)在很累,所以沒有心情看書。我們還是按照往常一樣,豆豆先洗漱,然后看英文動畫片《小豬佩奇》;然后媽媽在你看動畫片時洗漱和洗衣服。待媽媽洗漱完畢后,我們在一起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的看書,豈不是更好。
很顯然,對于有點喜歡拖延和不愿等待的豆豆來說,隨心所欲才是更好的選擇。所以他拒絕了我。我有些生氣。放出話:“不洗的話,等下你自己去洗,媽媽很累有些煩躁,需要先去洗澡”。但與之前相似,他并沒有聽從我的建議,而是趴在客廳的床上,假裝很困。
盧梭認為孩子的自由應該是在一定程度之類的,有著嚴格的界限和父母的權威來約束。同時,盧梭認為,“最糟糕的教育是,讓孩子在他與你的愿望之間游走,然后你和他開始無休止地爭論,看誰到底才是老大。”所以我最后決定還是向他強硬的表明一下我的立場,并且給出時間讓他思考和做出選擇。我相信孩子會做出合理的決定。于是,我向他再次說明了我的立場和觀點,并且給他選擇的權利,請他在2分鐘內做出選擇。第一個2分鐘到了之后,他沒有做出選擇,但第2個2分鐘到了之后,他很愉快的接受了我的規(guī)則主張,來到洗手間開始洗漱。
額外的驚喜
他洗漱完畢,我們來到客廳準備觀看睡前的英文動畫,但我倆都沒能找到電視遙控器。于是,疲憊的我建議,能否他自己先看一會兒《真假美猴王》(他至少可以看看圖片),他竟然同意了。
我按照計劃洗漱,待我回來開始時在翻看書架上的書,后來趴在床上裝睡,但我們沒有再爭執(zhí),很愉快的回到臥室開始了睡前閱讀。這是周末當天的第5本書,媽媽表示口干舌燥,但欣喜的是,豆豆對《美猴王》系列越發(fā)的感興趣。
后記
我在生活中相對隨性,相對于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我看起來更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所以為了早上看書,我省略了豆豆早上的洗口,有時甚至忘了洗臉。但看了這本書后,我覺著自己在豆豆生活習慣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許多,畢竟很多生活習慣會影響到以后的學習習慣。
待解決的一些生活習慣:
1.整理的習慣。
3歲多時還好,我中午拖地,會要求他將客廳滿地的玩具收拾好,否則就會被扔進垃圾桶,他一般都可以收拾好,因為這個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很強的,但4歲以后這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表現(xiàn)為東西隨便亂扔,丟了還無理要求家長找尋;看完的書籍到處扔。
2.等待的習慣。
《法國媽媽育兒記》中第四章特別強調“要讓寶寶學會‘等待’”。但豆豆在這方面相當差強人意。收到裝有奧特曼衣服的快遞,就要求馬上穿上;幼兒園老師獎勵的棒棒糖,他一放學就要求媽媽打開包裝然后將棒棒糖吃掉;想看什么書,就要求媽媽馬上講,不管媽媽此時是在做什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