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故事畫中非常有名也十分感人的一個故事,就是薩埵舍身飼虎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古印度舍衛國有一母二子,因偷盜犯死罪,被釋迦所救。梵天、阿難不理解釋迦為何要救他們,佛便告訴他說:過去無量劫,國王大車有三個兒子。一日,國王和王后率子出游,行道山崖,三個王子見崖下母虎產三仔,(《金光明經》中說有7仔),即將餓死。三王子摩訶薩埵決心以身救虎。
待兩個兄長先行后,隨即下崖飼虎,但虎母子已經無力食其肉。薩埵再次爬上山崖,刺頸出血,縱身崖下,虎始盡吸其血,食其肉。兄長久等三弟不至,急忙返回崖邊,只見一片狼藉尸骨。王及母后聞訊趕來,哀傷至極。
薩埵升天后見父母悲情,即在空中以善言勸慰;王及母后頓時醒悟,撿拾骨骸,起塔供養。
釋迦說,今日的母子即昔日的母虎幼仔,昔日的薩埵太子即今日的我。我曾于過去救餓虎母仔,故今再救盜賊母子。
莫高窟第254窟是北魏時期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壁中間畫了一幅《薩埵舍身飼虎故事畫》,此幅壁畫是依據《金光明經》繪制,畫面中只描繪了薩埵飼虎故事,沒有描繪釋迦救盜賊母子的情節。
這是敦煌石窟藝術中的經典之作,畫面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從左至右展開,使觀眾能夠清晰地理解故事的全貌。全圖采用了傳統的中國繪畫空間布局方法,即“遠近法”。中心部分是主要故事場景,兩側是輔助性的情節和環境描寫,形成了一種層次豐富、空間感強烈的視覺效果。這種布局方式使得畫面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增強了敘事的連貫性和觀賞性。
畫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態各異,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狀態。薩埵太子的舍身行為被描繪得極為逼真,既展現了他對眾生的慈悲心腸,也表達了他對解脫之道的堅定追求。其他人物的形象也各具特色,通過細節的刻畫,展現了他們的性格特點和情感狀態。
雖然敦煌壁畫多以礦物質顏料為主,色彩相對較為單一,但第254窟的故事畫在色彩搭配上卻十分巧妙。畫面采用了對比鮮明的色彩來突出主題,同時也通過色彩的漸變和過渡,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和層次感。這種色彩運用方式使得畫面既具有視覺沖擊力又具有和諧感。
在莫高窟第428窟東壁門南側也描繪了一幅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共有八個故事場景:
場景1:三王子跪稟父母要出游一天,國王帶著三位王子到城外的山林里觀景游獵,進入深山后,國王有點疲憊,就停下來在竹林中休息,讓三個王子繼續前行游玩。
場景2:三王子騎馬出游,山林中景致非常好,三位王子越走越深。忽然,他們在路邊發現了一只母虎,身邊還圍繞著七只剛出生的小虎,母虎由于找不到食物,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三個王子絞盡腦汁思考解救老虎的辦法,終不得其果。
場景3:三太子摩訶薩埵的兩個哥哥騎馬離去。
場景4:薩埵獨自來到母虎跟前,躺在地上請老虎吃他的肉,可是老虎已經沒有力氣啃食他的肉身。
場景5:薩埵爬上山頂,用竹枝刺破脖頸,縱身從山頂跳下。母虎吸食了新鮮血液后恢復了力氣,并啃食了薩埵的肉身。
場景6:兩個哥哥趕來,看到地上的骨骸,驚懼異常,嚎啕大哭。這個畫面的上方是父母起塔供養的畫面。
場景7:二位兄長騎馬飛奔回城,報告父母這個噩耗,父母在一間房屋建筑中,兩位兄長跪在屋門外。
場景8:父母為薩埵起塔供養。
兩漢、魏晉時期的畫像磚、畫像石中就出現了橫長卷式的構圖形式。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被認為是迄今保存最早的長卷構圖,以山石作為畫面的分隔,情節連續展示。敦煌早期故事畫延續了漢魏時期的橫卷式構圖模式,并將其融入道佛教藝術當中。可以說,這種連環畫式的構圖在北周達到了頂峰,切畫面中的建筑物越來越多。
第428窟主室東壁門南側的《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也是橫卷式構圖,只不過由三排橫卷接續而成,并以“Z”字形的方式上下排列。上段故事從右至左展開,從右上角開始,先講述了三個王子告別父母向山林走去。這部分畫面都在描繪山林景致,高低起伏的山巒將畫面分隔成了三部分:拜別父母、策馬前行、山中游戲。畫面下部從左至右畫了一排三角形的山脈,同時在各部分畫面之間也由下到上畫了一排呈曲線形排列的山巒,這列山巒將第二和第三個故事情節分隔來開,而第一和第二個情節之間則用一棵樹作為分隔。人和動物都在山巒圍成的一個空間里活動。
畫面第二層上接第一層的左側畫面,從右至左展開。仍然是在畫面的最底層畫一排山巒,畫面中間由下往右上方斜向繪制四組山巒,將畫面分割成幾乎相同面積的五部分。
隋代第419窟窟頂也繪制了這個故事。本故事畫面位于窟頂人字坡東坡下部至西坡下部,為連環敘事故事。圖中起始部分,佛應諸比丘的詢問,為他們宣講薩埵投身飼虎的緣起。東披最下段南起,依次畫了三個太子向國王、王后辭別出宮游玩及游玩途中的情景。畫面轉至西披最下段,北起畫三兄弟山中見餓虎、薩埵太子被虎啖食、二兄急報父王、收遺骨起塔供養。起塔供養以北的一些說法場面,似為上段譬喻品中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