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孔子對他的學生公冶長、南容、子賤、自貢、冉雍、漆雕開、子路、宰予進行了評價,從孔子對弟子的評價中,我們可以了解孔子的認識之道。
? ? 孔子識人之“非其罪也”。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惫遍L是在孔子七十二賢中,名列第二十。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
傳說公冶長能解百禽之語。關于他“在縲紲之中”的原因,《論釋》的書中講: 公冶長從衛國返回魯國,走到兩國邊界處,聽見鳥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不一會見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長問她,老婆婆說:“我兒子前日出門,至今未回來,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惫遍L說:“我剛才聽到鳥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兒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發現她兒子的尸體。老婆婆報告了村中官吏,村官問老婆婆從哪兒知道的,老婆婆說:“是公冶長說的。”村官說:“公冶長沒殺人的話,怎么可能知道?”于是將公冶長逮捕入獄。獄吏問:“你為什么殺人?”公冶長說:“我懂鳥語,沒殺人?!豹z吏說:“那試試你,如果真的懂鳥語,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償命。”于是將公冶長囚在獄中六十天。后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監獄的柵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長聽了面帶微笑,獄卒去報告獄吏:“公冶長聽了雀語發笑,好象是懂得鳥語。”獄吏問公冶長,聽到麻雀講什么了而發笑?公冶長說:“麻雀唧唧喳喳,說白蓮水邊有裝糧食的車翻了,公牛把角折斷,糧食收拾不盡,招呼去吃?!豹z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后來公冶長又聽懂了豬和燕的言語,于是被釋放。?
孔子看中的是公冶長的品性,知道他雖然身陷囹圄,但是卻是一個正人君子,所以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冶長。
孔子識人之“免于刑戮”。
孔子評價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意思是說,南容是個能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全自己的人。國家政治清明時候,能夠發揮自己的優長,為國家做貢獻;國家政治混亂的時候,卻能夠使自己免遭刑罰。南容極具才干,所以在太平治世之時,國家當權自然少不了他;而更可貴之處是,南容極具智慧,即使身處混亂時代,依然能夠善于自處,絕不會遭來殺身之禍。換句話說,南容擅于處世,且有自處之道。所以孔子也很欣賞他,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了他。
孔子識人之“斯焉取斯”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賤注意仁德修養,有君子之德。魯國是典型的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孔子知道魯國是講求禮法的國家,子賤有君子之德,和他身處魯國是分不開的。這是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他所處的環境是有重要關系的,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孔子識人之“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能成為單一用途的某種器皿。也就是說,君子要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于某一方面。子貢問孔子,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孔子告訴他“女器也”,子貢追問,是什么器皿?孔子說“胡璉也”??鬃诱f子貢堪比“胡璉”,就是告訴子貢,雖然具有才華,可以承擔大任,但是非常有局限性??鬃佑眠@樣的話提醒子貢,要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
孔子識人之“訥于言”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沒有口才??鬃勇牭搅耍驼f:“焉用侫?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人,焉用侫?”為什么要有口才呢?靠能言善辯來對付別人,常常會受到別人的厭惡,仁德的人為什么非要有口才呢?”孔子強調君子要“訥于言而敏于行”,要審慎地思考,不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非要有口才,甚至巧言令色。有口才未必是仁德之人,而仁德之人也未必有能說善辯之才。
孔子識人之“無所取材”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得不到采納,我就乘坐小船漂浮在大海上,那時候,跟隨我的人,大概是子路吧。子路聽了很高興??鬃诱f:“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子路“好勇”,遇事比較沖動,處事急躁,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鬃由钪渲械奈:?,孔子借機批評教育子路,目的是為了讓子路在平時多收斂些,行為上不要過于偏激,否則于己于人都不利。
相反,孔子派漆雕開取做官,漆雕開卻說:“吾斯之未能信”,意思是說,我對自己還沒有信心??鬃涌雌岬耖_如此謙虛,非常開心。
孔子對子路和漆雕開的評價,可見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能夠低調做事,不應像子路一樣,除了和孔子“乘桴浮于海”而“無所取材”。
孔子識人之“聽其言而觀其行”
宰予大白天睡覺??鬃涌匆娏耍驼f“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因為宰予的行為,孔子反思自己,以前自己是聽一個人的言論就相信一個人的行為,現在是聽一個人的言論之后,還要去觀察這個人的行為,再評判一個人。?
縱觀孔子的識人之道,我們可以看出,孔子評價一個人是客觀的,不因個人的好惡去評價他人,一切以君子的標準評價他人,也用君子之道來引導教育自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