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學門外語,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英語,因為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范的一種語言。
而使用人數最多的則是普通話。現在,很多外國人到中國做留學生,他們需要學講普通話。不過他們反映學習中國的文字、和了解中國的文化真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了。說普通話有平翹舌之分,有前后鼻音之分,還有四個聲調。這對于他們來說就像說繞口令一樣的拗口。
在寫字方面,中國的漢字,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又是左右結構又是上下結構的,在所有只需運用26個英文字母自由組合而成的單詞面前,漢字簡直要困難一百倍。
還有在字義理解方面,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用語形式多樣。比如我們拿一道聽力題來讓外國考生答題。
題目:羊毛衫大減價了啊,件件10元,樣樣10元,全都10元了啊!
問:什么東西10元。
A、 件件;
B、 樣樣;
C、 全部;
D、 羊毛衫。
再拿一道判斷題讓外國考生答題。
題目:小王與小李在討論運動會的事,小王說:"小張應該參加100米跑的,他速度很驚人!"小李說:"對,我們應該跟他說一聲,叫他準備一下."這時,小王忽然說:"說曹操,曹操到."
請問誰來了?
A、曹操 ;
B、小張;
C、小王;
D、小李。
(以上兩道考題均摘自網絡)
這簡直是要被逼瘋的節奏啊。
中文真的很難學,我們學會了,不僅會說,還能通過文字的各種表達形式表現出不同的意境。所以學會并且運用其他語言,皆有可能。
我很羨慕那些能同時掌握好幾種語言的人,無認是地方語言還是外國話,一來他們天生具有語言天賦興趣愛好,二來他們確實敢說敢做敢為人先,通過不斷的學習、記憶、磨練,就算被所有人嘲笑都不會在乎。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切實可行的目標』
我那會有幸去了一家粵語廣泛使用的公司。我在公司接觸的客戶大多是本地人還有香港人,說粵語可以讓我在和客人溝通方面更有親近感,也利于工作的展開。
我在入職培訓前就已經給自己訂下了要實現粵語達到日常交流水平的目標,要讓對方聽得明白我在講什么。班里有很多講粵語的廣東同事,因為我媽媽本身也是廣東人,在家里跟爸爸都是相互講粵語的,我或多或少耳濡目染也基本上能聽得懂,只是從來不敢開口說。我平日里跟父母說的普通話。
比如我早上遇到同事就跟他們打招呼用粵語說,軸閃。
提出疑問的時候說,點解。
謝謝別人的時候說,唔該。
我說得很小聲,氣息很弱,發音不清晰,經常被周圍的同事一臉懵逼的表示聽不懂,并且模仿嘲笑。我剛開始聽了也覺得好笑,但更多的是一定要學會的決心更堅定了。
『間隔的重復記憶法』
比如我在聽同事們糾正我的發音,用詞的時候,就會立馬張開口跟著說,并記在腦海里,回到家后也會反復練習。我不懂的就問媽媽。我媽媽在我學習粵語的過程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我后來在媽媽的幫助下,逐漸說得流利,并且沒有負擔。而之前,我決定在學習這門語言的時候還一直不好意思開口跟她說。后來不管我說什么語言,她都一定是用粵語回答我,這給了我練習聽力的機會,并且重復的練習真的是一個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的記憶方法。
『刻意營造環境』
我們培訓結束后,我到所分配的部門上班,我的實踐鍛煉機會來了。只要是有廣東人或者香港人,我就一定用粵語跟他們交流,哪怕說得不好,我也不害怕,因為臉皮已經在不斷的出錯中打磨得越來越厚。有些客人會當面給我糾正錯誤,我會虛心接受并且感謝他們。在這樣一個大語言的環境下,直到有一天,一個香港客人問我是不是本地人。我的內心就在竊喜,我終于說得一口像樣的粵語了。
我現在已經離開了,在周圍環境主要用普通話交流而非粵語的情況下,我仍然有那種隨時能用粵語交流的勇氣和基礎。學習粵語,還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可以看粵語連續劇,我有很多朋友覺得粵語聽起來好聽,就像唱歌一樣,然后就不停的追粵語劇,以此來學習粵語。
我以前很喜歡看香港小姐選美比賽。我看的是哪一年具體記不清了,其中有一個訪談環節,一名非香港本地選手說自己來參加比賽前的艱辛,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因為香港小姐競選必須講粵語,之前從來不會說粵語她就每天對著電視機練習發音,電視里說一句她跟著說一句;再對著鏡子練口型,再重復發音。被家人說她是神經病。但是直到她站在頒獎臺頭頂皇冠的那一刻,她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學語言是為了更好的說話,更親近的交流,我們應該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為了應付考試,說啞巴語言。
我們制定目標、重復記憶、有意識地把自己置身于環境當中,只要敢于開口,一定能學好這門語言,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希望我們都能說一口期盼中流利的外國話。